第一百五十九章 供给侧改革…灵感一现 (2/6)
r /> “讲句题外话哈。”
“塞尔维亚,这个国家,大家熟不熟悉?”
课堂重新安静。
大学一般也不会罚站,陈学兵也不想站着当显眼包,见董教授没看他,又缓缓坐下。
心里暗叹。
大学好不容易当个班委,还打算向高中的坏学生形象告别,这下又他妈成大家眼里的逃课将军了。
安静是暂时的,周围逐渐有人答话:
“熟悉。”
“科索沃战争!”
“巴尔干国家!”
巴尔干半岛毕竟是90年代战争的焦点地带,至今都被称为“欧洲火药桶”,80后和90初的人多少都看过新闻报道。
董教授点点头,结果一扭头发现陈学兵坐下了,又对着他抬了抬手:
“团支书,你知道塞尔维亚吗?”
陈学兵愣了一下才发现董教授在点自己。
也就心慌了一秒。
随后意识到这好像也是个表现的机会。
从那个年代回来,怎么会不知道这位塞铁,那可是人民币在欧洲的样板间。
“知道。”陈学兵站起来,朗朗答道:“南斯拉夫联邦的基础国,欧洲战略要地,90年代初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失去美苏战略缓冲带地位以后,被干豫政治而解体,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联盟,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我们称为塞黑。”
“嗯…”这个回答超乎董教授的意料,“那塞尔维亚的文化,了解过吗?”
这问题多少有点超纲了。
但陈学兵眼见董教授一副要把他问倒的架势,感觉多少都得说两句。
“斯拉夫民族嘛,崇尚东正教,是西方人眼里的侵略者,喜欢战斗,不过…南斯拉夫以前作为缓冲带,从美苏阵营两边拿好处,和俄罗斯的东斯拉夫血统也不太一样。”
“那是政治角度。”董教授终于笑了笑:“不过从民族性格和宗教、地缘三个方面去理解一个国度,方法论是没错的。”
他发现这个团支书不是个笨人,也不再计较,把笔往桌上一丢,继续背着手讲了起来。
“这位塞尔维亚的斯洛博丹.翁科维奇在其著作的《旅游经济学》一书内指出,只有当旅游需要的体现者拥有相当数量的货币和自由时间来满足旅游需要时,才形成出现旅游消费的条件。”
“但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是各种后天获得的、有价值的、并能够借适当的投资而增长的人口质量因素,人力资本是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及增进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接受教育、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及更合适的生活地方等多种方式而得到累积。”
“人们前往非常居地作短期的逗留,不管是受什么动机驱动在当地从事什么活动,总能够在这种行为当中得到增广见闻,获取信息,他们的行为,均符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所指的人力资本累积方式的范畴。”
“根据各国研究,人们逐渐把旅游当作了一种自我培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