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锈铁传信 (2/3)
/> 他循着痕迹,一步步深入黑暗的厂房。
在最深处,一台半截被凝固的混凝土掩埋的旧式制冷机组后面,他发现了一道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隐蔽检修口。
没有锁,只有几颗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拧开的内六角螺丝。
这难不倒他。
检修口打开,一股更浓的寒气涌出。
里面并非复杂的管线,而是一只做工精良的密封铅盒。
铅盒表面,用一种极细的针尖刻着几不可见的线条,盘绕成南枝拳谱里一个代表“藏”字的符号。
宋昭瞳孔骤缩,这纹路,与他父亲办公室里那枚神秘铜片上的标记同源。
他戴上勘查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铅盒。
盒子很沉,打开的瞬间,没有预想中的机关。
里面静静地躺着两样东西:一卷因氧化而边缘发脆的微型磁带,标签上是手写的四个字“壬戌补录08”;以及半片被烧得焦黑的户籍登记卡,高温几乎摧毁了所有信息,只在角落顽强地残存着两个字“陆沉”,和一串属于喀什地区的暂住编号。
宋昭的目光在磁带上停留了数秒,但他没有将它带走。
他清楚,这个地方既然是对方布设的“引路点”,那么任何物品的消失都可能打草惊蛇。
他取出便携式光谱仪,对着铅盒内壁与磁带外壳进行了细致的扫描。
几分钟后,光谱仪的屏幕上显示出分析结果:外壳的微量附着物中,除了本地沙尘,还检测到了赤铁矿微粒与云江特有的红壤混合物。
返回市区的途中,加密通讯器震动起来。
第一条信息来自林晚:“你给的那个房东地址,迁居记录是伪造的。我查了底层数据,户主本人三年前就已经因病死亡并销户,现在的户籍状态是被人用技术手段代办迁移的。”紧接着,她发来一张截图,是一份边境物流的异常报关单,显示在过去六个月里,先后有七批申报为“医疗冷藏设备”的货物,通过他刚刚探查的那个废弃中-转站进出,名义上的目的地,是境外某个私人慈善项目。
几乎同时,唐雨柔的分析报告也传了过来,言简意赅:“磁带外壳附着物检测到的赤铁矿成分,与十五年前程家灭门案现场勘查时,一枚可疑鞋印上提取的土壤附着物,匹配度高达98.6%。宋昭,这不是在转移证据,这是在故意布设一个路标,引人过来。”
当晚,宋昭把自己关在招待所的房间里。
笔记本屏幕上,一张由坐标、物流路线、人员信息交织而成的网络图正在重建。
就在他试图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时,一个微小的细节让他停下了所有操作。
他想起了“陆沉”那段录音中的背景音,那是一种极其规律的低频震动。
他调出白天在中-转站秘密录下的制冷机组环境音进行比对,发现两者虽然几乎完全吻合,但存在一个0.3秒的周期性偏差。
这个偏差意味着什么?
宋昭的后背渗出冷汗。
这意味着,中-转站那台看似废弃的设备,曾经被远程启动或停止过,导致其震动频率与录音时产生了微小的不同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