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号舍之内,暗度陈仓计 (4/6)
换源:
bsp; 毫不犹豫地铺纸磨墨。
那块张诚贡献的上好徽墨磨出的墨汁,
浓黑润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烟清香。
他下笔了。
笔走龙蛇,文思如江河奔涌,倾泻而下。
超频大脑精确控制着腕力,
每一个字的架构、每一笔的走势,
都经过了微调。
整体上看,字迹工整规范,
符合科举要求,
但细看之下,
笔画间却透着一股与他平日里刻意表现的“螃蟹体”截然不同的风骨力道,
只是在起笔收锋处,
又巧妙地融入了几分刻意模仿张诚那浮躁笔意的“抖擞”和“稚嫩”。
文章破题精准,承题大气,
起讲已然显露出不凡的格局。
他将那超越时代的见解,
巧妙地包裹在传统的八股格式和圣贤言论之中,
胜似将一颗新酒装入旧壶,
初尝醇厚,细品则惊觉其烈性非凡!
“……是故君子之才,
非瑚琏簠簋之谓,
乃经纬天地之资也。
守常而知变,执一而应万,
器之用存乎技,不器之神存乎道……
故曰:不离器而求道,
亦不泥于器而蔽道。
俯仰世事,皆为我所用,
而非为我所困……”
他在文中,
不止一次隐晦地强调了“实用”、“应变”、“超越局限”,
甚至引用了几个相对冷僻但贴切的典故,
这绝非不学无术的张诚能掌握的知识储备。
这就是他埋下的第一根刺
——文章才华与考生学识严重不符!
同时,在几处关键议论之后,
他又“画蛇添足”般加了点符合张诚智商和性格的、
略显浅薄急躁的感慨,
比如“由此观之,岂不快哉!”
“诚哉斯言,吾辈当效之!”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