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乾隆欲来风满楼 (3/4)
呵呵,我大清要真有官不贪,那才叫怪事。
所以皇帝真正在乎的,是钱。
这大小金川打了六千多万两,把国库打的空了一大半,可皇帝还想再下一次江南,再去这烟雨水乡去看一看,这花费可不是一点半点。
同时,安南的形势也越来越不对劲了,据说那河仙莫五已经打下了大半个交趾。
这可是前明遗民,一旦让他挨着两广,天知道会搞出多少麻烦事,是以必须要惩戒,就算不击灭,也要阻止他掌握交趾。
这两样,往少了说,没有三千万两银子根本摆不平,而一旦不能迅速解决,花费跟大小金川差不多也不是不可能。
“臣观汉书所载,先汉武帝为北击匈奴,为国家消弭大患,设赎死银以充国库。
今万岁爷为了大清江山永固,哪怕背上骂名,也不得不南征北讨,打击不臣,这花的银子远不是先汉能比。
是以臣请万岁爷沿袭先汉制度,设赎罪银,允许天下官员罚银免罪,这样一来,他们辛苦贪墨的国库,自然就会回到国库,如此不取百姓一毫,而国用充足。”
赎罪银这个导致满清吏治彻底崩坏的制度,历史上大约是在三年后1778年和珅提出,随后1780年开始施行。
但这个时空,莫子布在安南对满清的威胁太大了。
而且从征缅之战乾隆也感觉得到,莫子布的战斗力是要高于白象王的,所以在乾隆心里认为,要搞定莫子布,恐怕不会比打大小金川轻松多少。
打赢是肯定能打赢的,但单靠八旗是不行的,必须要动员绿营的炮灰,而动用绿营,那就得花钱如流水。
因此这时候的乾隆在生出勿遗子孙忧想法的同时,也知道必须要狠狠搞钱了。
但乾隆嘛,装了几十年的圣君仁主了,还是稍微要点脸的,他看着和珅问道:
“汉武出赎死银之后,身后名可不怎么样,朕虽然德薄,亦不愿效仿,使天下人以为朕在与民争利。”
和珅再次拜伏在地,“万岁爷不必出面表态,此事交给臣来办,臣一力当之,必使万岁爷不缺使用之银。
若有罪,那是奴才错会了上意又贪赃枉法所致,与万岁爷无干。”
乾隆满意了,和珅这还是要把锅给全背了,于是挥了挥手让和珅起来。
只要他不用留下恶名,是不是真的不用取百姓一毫,乾隆是不在乎的。
我大清广有万里,哪能个个吃香喝辣,有几个百姓过得苦不是正常的吗?
我大清三代贤君,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给了天下人多少好处,现在有点困难,让你们这些一钱汉出点钱又怎么了?
这是你们报效朝廷,报效君王的时候到了。
十月,终于走上历史上注定道路的和大人开始腾飞,乾隆任命他为他为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镶蓝旗都统等职位,开始为搞钱做准备。
这个时空,我莫大王可以说是和大人的贵人了。
假如没有我莫大王这么一闹,按历史走向,和大人的仕途还会遭受不小的挫折,直到1779年才会开始一路高歌。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