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造舰!造舰! (3/4)
>
“非常不错!”刘向经十分肯定地说,“铁力木坚固沉重,臣等本以为如此一来船帆难以推动巨船。谁知有了此物,船虽更重了些,帆不加而船行更快,整艘船都稳了不少。”
这是泰昌七年去了大沽的遮洋行船厂之后,朱常洛特别提出来的。
大沽船厂所造海船主要是在较浅的渤海里,沿着海岸航行。而东南沿海所造海船,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需求。
在这方面的各种船行里,朱常洛用了些心思之后就发现一个问题:确实没有在这个时代的任何船型里看到这个船鼻子的设计。
而对朱常洛来说,这个东西则记忆深刻。印象之中,大船都有这么个东西。朱常洛虽然并不专业,但也知道必定与水的阻力等有关。
总之,圆溜溜的一个鼻子,既然是将来更成熟的设计,总可以让他们试试看。
于是就御笔提了这么个意见,大致画了画图,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试制、试验。
此刻刘向经发问,朱常洛就笑着说道:“无风之日,奔行马上也有大风扑面。船行水中,水既阻之,也要破浪前行。这船鼻,就好比破浪之前先以钝物使之松动,再破之就容易了些。再有船行造浪,水浪回拍,这钝钝的船鼻,也更能阻挡大水回迫之力。其中道理,若是再深入钻研下去,只怕也能用算学说清楚。总之好用就行,再不断试验改进。”
“陛下神思之精巧,实在令臣等钦佩。”刘向经恍然大悟一般,“原来当真是奥妙无穷。”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道理在其间。”朱常洛赞许地看着他,“海贸行,你执掌得甚是不错。几年之间能博采众长创制出新船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如今有什么困难,你提出来。”
“臣不敢居功……”刘向经先照例谦虚了一番,然后也说道,“要说是困难,那便是铁力木之缺了。臣等也看过西洋人的船,用的木材竟是栎木。栎樗之材,这栎木,为舟则沉,为棺椁则速腐,臣等一开始十分费解。察访了许久,才见他们所用栎木确实更为紧实。又有到北疆行商之人说道,更像是蒙古栎……”
所谓栎树,就是橡树在东方的称呼。
但华夏绵延如此之久,北方大木早已被砍伐太多。而真正适合造船用的栎树,得是纬度更高地区艰难生长到百年以上树龄的巨树。
欧洲的纬度较高,包括从美洲开始发现的橡树,其实也是在更靠北的地方更好用。到了大明这里,确确实实只有东北更靠北的大小兴安岭一带有非常多的蒙古栎。南方栎树,反倒都是木质相对疏松,因此才留下一个栎樗之材的成语,用来形容平庸无用之人。
刘向经提出来的困难很务实:一是广船多用铁力木,但现在铁力木也越寻越少。二是铁力木既然本身就非常坚硬,加工起来需要更强韧的好钢。广东虽有广锅闻名于世,但冶炼好钢,势必要朝廷给更多支持。
朱常洛很欣赏他这种务实态度,闻言之后就问:“这铁力木,还有何处生长?”
王珣立即说道:“海贸行业已探明,这铁力木不只岭南、云南有,安南、缅甸、八百大甸、直至满剌加都有,更多,而且更好!”
朱常洛有些懂了,喃喃自语道:“看来是热带气候特有硬木……”
旁边几人虽然听到了这句话,但也并不奇怪了。
皇帝学问惊人,他常常有自己的表述用词。
不过这样一来,朱常洛随即又笑了起来:“看来,不论是鼎定北疆局势还是将来,这好处还是先来了。木材的事情好说,好钢也不用愁,朕回头都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