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朕愿为仁君 (3/4)
你将来也能在青史上留一篇。三宝公公是自海上建功业,你能帮着朕打理出一个得民心的天家和宗亲,让朕要推行的爱民仁政当真造福于民,青史自会好好记你一笔。”
刘若愚郑重地点了点头:“臣定尽心竭力。”
“去吧,写一封信给成敬。”朱常洛嘴角含笑,“朕也好些年没见他了,让他在南京好好准备着。御驾到南京时,让他请诸王一同只在码头接驾便好。”
南京城内,皇帝在太学山东书院所讲的内容确实已经传到这边来。
成敬已经在南京呆了十年,如今他也垂垂老矣。
但他很放松,对着徐弘基等人漫不经心:“漫说宁国公在这里,就算宁国公不在,如今靖国公随行,陛下携天威南下,何必忧虑?”
徐弘基说道:“确实议论纷纷……”
“也就只能议论一下。中枢衙署再度大改,南京诸衙何去何从,工商牌照怎么办,赋税怎么收,他们的心本来就是悬着。”成敬看得明白,“这心里的大石要落地,总要南直隶和江南官绅们拿出个态度来。”
说罢瞥了瞥他:“实则有人托你来问问我的口风吧?”
徐弘基尴尬地笑了笑。
他这一脉在南京传承了这么多代,与江南各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多少年来,再没有天子亲临南京的事。
现在这个天子,又是一个对江南亮过刀、而且明显正继续磨着刀的天子。
他还刚刚在北面砍得鞑靼人、女真人跪地臣服。
前年那一战,战事紧张之时江南大有谬论。大势已定之后,王德完在江南大肆办案,朝廷借机又翻了一批旧账。现在王德完被擢升为新的税政部尚书,江南能不怕吗?
“归根结底一句话,奉公守法、遵行政令便好,有什么好怕的?”成敬悠哉悠哉地说道,“新增金花银养着孝陵卫和水师这么多年,魏国公不该掺和民政。学学宁国公,怡然自得。”
徐弘基神情一紧,赶紧说道:“公公所言极是。”
南京城里,士绅们怎么议论不管,南京诸衙的文臣们着实忐忑异常。
执政院已经设立,皇帝已拜八相,北京中枢衙署已经与南京诸衙迥异。
目前自然仍旧是惯性在往前走,但这种情况注定不可能持续太久。
皇帝到南京时,必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江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江南是赋税根基、人才根基;南京与北京合为一体,才是完整的中枢。
利益面前,有太多人想要维持江南的现状。有一定的自主权,才谈得上保护他们现有的利益。对北京和中枢的财政支持,就是拿出来交换这部分自主权的筹码。
如果大明国都仍在江南,则九边过于遥远。既不利于边防,又没有这两百余年来把北敌已经在辽金元时期生活了数百年的汉民重新融为一体的功绩。
迁都北京后,则又离不开更富庶的江南通过运河对北方的支持。
不过现在,时机已经初步成熟。
首先北边大大缓解了边防压力,构建了一套新的边防体系和宗藩关系。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