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御音放送 (2/4)
;朱常洛离开了这个观景的亭子,缓步朝原先王府正殿改成的大讲堂走去。
“那边准备得如何了?”他随口问着。
“遵陛下旨意,供奉们和沈行首先到济南,臣已经命人听供奉们吩咐。眼下,沈行首正在试说,应该快调校妥当了。”
朱常洛点了点头:“到处都有学问。书院既要教书育人,也该钻研学问,学以致用。”
“陛下所言极是。”这太学山东书院的掌院,就是由按察副使衔的山东督学兼掌,这时他连忙点着头,又说道,“臣虑事不周,陛下提点之后,又增补了些外省士子入殿聆讲。这名单,臣已交给了邹公公和靖国公。”
“这倒是小事。朕要登台开讲,士子自然是以能面圣为荣。请托的恐怕不少,你毕竟在山东任职。”
“……臣惭愧。”
还不是怕出事?虽说有护驾亲卫,但都是他熟悉的书院学生,可能的隐患自然会更小。
皇帝觉得都是大明的读书人,因缘际会,把外省士子悉数安排到殿外也不好,他们自然只能临时来更改名单。
因此还急急忙忙地准备了报名、“抽签”的程序。
一路到了那原先德王府正殿后面原德王寝殿,如今这里是书院的藏书楼。
王府布局总体上都是大同小异,前半部分像“前朝”一般,除了正殿之外还分布着许多王府附属部门的办公场所。后半部分则是起居场所,再加上园林。
此前一轮的王府改书院,其实涉及到有些人很在意的建筑等级问题。建筑主体用来办学之后,书院内教授和学子居所“逾制”的问题朱常洛并不太在意。大的建筑内部其实大多是以柱子支撑的开放开间,布局好就行。虽然有一些大殿配殿是重檐结构,最终也只是把脊兽走兽等去掉一些。
此刻在这改为藏书楼的明间里坐好,朱常洛先左右打量了一番,嘴里问道:“他们明里搞什么报名、抽签,实际怎么做的?”
邹义闻言立刻回答:“陛下亲讲新学,士子雀跃。山东去年毕竟闹过举子聚众的事,他们是有些怕的。抽签也抽了一些,但大多还是山东上下官员各自保举了一些。”
朱常洛不以为意:“你私下里心里有个数。一房七院,八相辅政,朕要的可不是再塑朋党。”
“奴婢明白。”
邹义知道皇帝刻意提出要让各地学子都有机会,一是明面上是要教化天下士子心向新学而非施恩山东,其二则是放权后用许多方法掌握将来规模更庞大的朝堂。
谁提携了谁,这些关系,内臣要帮皇帝留意着。出于公心的提携没什么,但若将来在政事上出于私心结党斗争,皇帝这里会积累着许多线索、材料。
过了一会,二柱子兴冲冲地跑过来:“父皇,沈师傅嗓门好大!那到底是什么缘故?”
“你没问王掌院和大胡子?”
“他们说的……儿子听不懂……”朱由柱有点尴尬。
“那就以后好好学,好好琢磨。”朱常洛笑着敲了敲他的头,“朕跟你讲了,你也不懂。现在嘛,你就当做行行都有学问,别看沈师傅只是个说书的,他们也有他们的学问。”
“……哦。”
“去找你母妃吧。跟着他们提前跑了,你母妃惦记着呢。”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