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新旧之际,圣人王传道 (5/5)
/>
难道他们是从品德、感情上认可长生天汗了?不是,基础仍旧是武力。
而他们足够聪明,看到了大明火器的进步,看看自己对冶铁、铸造、火药,还有最基础的农业养活更多人口、以更加高效的治理方式整合人力物力……他们需要跨过的自然格物和人文学问还太多。
令他们绝望。
因此对方既然明明可以不断抽你,伸出手来却只是摸摸你,难道他们是骨头贱才摇着尾巴把脸凑上去?
“因此,朕以为衍圣公那句话很不错。得其法,才能近其道。”朱常洛总结,“便是经史人文学问,能够更得法,领悟也一定会大有不同。青史之中,每一个人物的言行举止,首先在于他是一个人,有他的私心,也有他的公义,在时局之中做出取舍。当今之世,不论是身居朝野的官绅,还是各行各业的百姓,同样如此。”
“朕以为,官绅治学、治政,恐怕正因不得其法,故而难以见长远,易执迷一时得失。朝廷施政,规划不基于学问道理,往往是一时权宜。地方政务,更赖主官,水利、路桥便是明证。这回叶宰执说得好,今后当效仿当年从中枢开始规划举国水利、路桥的法子,朕以为这就是看到了长远。”
像是在这里说明了为什么选择叶向高的原因。
叶向高什么时候说了这些?
朱常洛也不解释,而是对太常学士们说道:“朕这格物致知论也不必为至论,但能一步一个脚印,君臣都能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则泰昌朝文教称得上于学问大道有所建树,卿等以为然否?”
今日,是圣天子的主场。
太常学士们不管原先想法如何,接受了从自然哲学到人文哲学的密集轰炸,现在脑子都嗡嗡的,看着皇帝殷切的表情只觉得他耀眼。
不管再怎么说,听天子讲学,而且天子能讲出来让他们从灵魂深处也震动的东西,这实在过于罕见。
青史之中,又有谁?
其他人不好说,李廷机先带头下拜:“谨受教!”
于是其他人自然也都说了这句话。
实情便是这样。
他们不知道,伽利略和开普勒才是内心最为震撼的。
他们原只知道东方皇帝博学,他们现在才发现……东方皇帝简直像是全知的天帝一般!
从最宏大的日月星辰,到最微小的物相变化,他都能解惑,都能传道!
这里才是科学的圣地啊!
朱常洛一心引导着学问思想的变迁,孔尚贤一心勒住大祸临头的孔家。
叶向高在准备成为帝国宰执,谢廷赞杀气腾腾地再赴曲阜。
泰昌九年一点点走向年尾,赶考的士子们大半汇聚京城。
泰昌十年就要来了,有的人还没准备好迎接新的时代,有的人已经醍醐灌顶。
徐霞客在腊月十八这一天,抬头望着紫禁城的宫门。
他还叫徐弘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