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继续画大饼 (4/5)
nbsp; 事先他们也想过,提议会被拒绝,毕竟这是李牧做出的承诺。
哪怕大家习惯了皇粮国税,可承诺打了水漂,还是会影响声望。
为了政治信誉,放弃这笔收益,也是能够理解的。
万万没有想到,李牧给出的拒绝理由,居然是“算账”。
百姓腰包里有钱,肯定会推动商业繁荣,这没啥好说的。
不过都护府的产业链太过单薄,民间钱流动太慢了。
在商业运转中收取的税款,远不及直接从百姓口袋里掏钱快。
正常情况下,他们肯定要据理力争,列举征税的一系列好处。
可架不住李牧能画饼。
移民和对外用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一旦停下其中一项,都护府就会出现粮食结余。
受禁止粮食出口的政策影响,都护府的粮价长期处于低位。
一石大米的价格,基本上维持在三四钱银子,粗粮还能更便宜。
远在数千里之前的辽东,每石大米能卖上六七两白银,特殊时期甚至一度高达十几两。
巨额的价差,固然有奸商囤积居奇的缘故,但大虞严重缺粮也是不争的事实。
涉及到官商勾结,普通人干不了这买卖,但都护府衙门可以。
不奢望卖上零售价,能以四五两一石的米价批发出货,那也是暴利。
即便不去辽东,运到河南、山东等地销售,一样有不菲的利润。
从每名百姓手中购买三五斗米,倒卖出去获取的利润,就超过了田赋和杂税收益。
既然有更好的选择,自然没必要征收田赋和杂税。
毕竟,征税也是有成本的。
尤其是田税和杂税的征收,最是容易滋生贪腐。
明明朝廷只征收了一斗米,到了地方上就会变成三五斗,最后骂名全被朝廷背了。
“侯爷英明!”
众人齐声回答道。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对生前身后名非常看重。
倘若李牧规划的路线走通,那就意味着安南都护府,将长期免征田赋和杂税。
存续了上千年的“皇粮国税”,在他们手中终结,绝对是划时代的影响。
仅凭这一点,未来的历史评价,就不可能低。
为了青史留名,过几年紧日子,完全是值得的。
“大家放心,财政紧张是暂时的。
后续都护府的战略,将从扩张生存空间转为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
短期内陆军基本上不会大动,水师那边倒是要动一动。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