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声名所累 (3/7)
们不得不放松束缚在勋贵集团身上的枷锁,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勋贵系,居然复兴的那么快。
一个个纨绔子弟,扔进军营之后,竟然历练出了一批优秀将领。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被赶回家的勋贵子弟更多,但还是奠定了勋贵系复兴的基础。
经历战火淬炼之后,构成了执掌南方多省军政大权的勋贵系。
到了这一步,文官集团已经无力压制勋贵系。
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是抱有之前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这才发生了文官逼宫,勤王大军覆灭的惨案,彻底引发了文武之争。
“吕兄,现在不是伤感的时候。
洞悉了朝中局势,我们必须抓住这波机会,趁机更进一步。
清流党现在四分五裂,如果我们再不振作起来,那就彻底完了!”
费心远缓缓说道。
在清流系中,他们一直都不是核心。
加入这个团体,主要是眼馋派系的政治资源。
这是劣势,同样也是优势。
作为清流核心的江南地区,诞生了最多的进士,在朝中占据了大量位置。
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皇帝在选拔入阁成员的时候,都会故意把他们排除在外。
反倒是他们这些外面加入的派系旁支,更容易获得皇帝的认可。
徐文岳威望那么高,还是没法号令清流党,很大因素在于他不是江南人士,缺少了乡党的认同。
政治根基是清流党内部的楚党,听起来名字很牛叉,实际上在朝中影响力非常有限。
湖广籍在京任职官员,同苏州籍在京任职官员,数量相差无几。
“费兄说的不错,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联手。
如果内阁依旧是五人,那么我们清流党,拿到其中之一不是问题。
想要更多,基本上不可能。
北方各省最少出一位,搞不好是两位。
浙党也是一个麻烦,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搞不好也能获得一个名额。”
乐向松缓缓说道。
大虞朝的阁臣选拔,看似是百官廷推,皇帝拍板决定。
实际上这背后,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单纯从地域上看,浙江诞生的阁臣数量最多。
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浙党经常和清流党对着干,时常扛着清流的旗号反清流。
背后深层次原因,还是士绅集团内部纷争不均,产生的地域矛盾。
浙党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化文武矛盾。
清流党则相对激进,不光要压制武将,连皇帝的权力他们也想关进笼子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