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君子一诺!九州的曾用名(二合一求月票) (2/6)
bsp; 王县令面无表情,“手痒蹭蹭。”
话音落下,在家丁不解和震惊的眼神中昂首挺胸、头也不回的离去。
王县令走后不久陈卓就来辞行。
四天后回到了京城向皇帝复命。
“奴婢小桌子,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陈卓滑跪磕头。
景泰帝随手丢下手里的奏折,淡然问道:“小裴爱卿大概何日启程?”
“回陛下,平阳伯有不得已的苦衷要在蜀州多逗留些时日,嘱咐奴婢代他向陛下请罪。”陈卓恭敬答道。
景泰帝抬起头来,“苦衷?他有什么苦衷比朕叫他回京还重要的?”
“平阳伯称夫人产期将至,不宜奔波,望陛下体谅,此外他还答应了要参加挚友锦官城县令的婚礼,称君子一诺,不能失约。”陈卓抬头瞄了景泰帝一眼,小心翼翼说道:“奴婢还代陛下训斥平阳伯,质问他怎敢不尊圣旨?但平阳伯却说陛下向来心胸开阔、海纳百川,定然能理解他。”
“大胆!”刘海呵斥一声,上前一步掐着兰花指骂道:“放肆,你算个什么东西也敢代陛下训斥平阳伯?”
“奴婢知罪,奴婢知罪。”陈卓连连磕头,轻轻给了自己几个嘴巴子。
“好了。”景泰帝打断他,语气平静的说道:“谢家女临盆在即确实不便远行,为此不尊圣旨是情;且君子一诺重若千钧,小裴爱卿为践行对友人的承诺不尊圣旨是义;托你回来向朕告罪是忠,如此有情有义、忠心不二的臣子,朕又岂会不包容理解?”
陈卓暗自感慨一声平阳伯是真受宠啊,要是换个人,估计皇帝只能看见对方不尊圣旨这点是死罪,又哪还能主动帮他搞出三条理由进行辩解。
“恰如平阳伯所料,陛下果真心胸开阔、海纳百川,正是因为有陛下这样的明君,所以才有平阳伯这样的忠臣啊!”刘海笑着拍了一记马屁。
景泰帝无声的笑了笑,接着看向刘海问道:“这个王县令何许人也?”
“回陛下,王县令是景泰二十七年的进士,在翰林院任职半年,后来外放到通州当县令,干了两年,数月前蜀州知府许廉将他调到了锦官城继续任县令。”刘海脱口而出的答道。
所以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不是那么好当的,皇帝突然问某人某事,得做到张口就答,否则这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估计最终怎么死的也不知道。
“原通州县令,朕好像有那么点印象了。”景泰帝点点头,又继续说了一句,“能被许廉看重,又能与平阳伯为友,想来此人是个精干的。”
“陛下说得没错,王县令连续两年考评都是甲上,在通州深得当地百姓拥护,且忠君爱国,配合平阳伯立下不少功劳。”刘海听出景泰帝有重用王县令的意思,话尽捡好听的说。
“也是个能臣、忠臣呐。”景泰帝呵呵一笑,随口说道:“这种能臣没道理一直在下面蹉跎,刚好平阳伯与之交情甚笃,那就看看京中还有没有合适的位置,官升一级调回来吧。”
刘海没提这王县令的家世,就说明没什么背景,没什么背景能考上进士就充分证明了能力,同时能那么快被外放,还是放到穷乡僻壤,多半是因为在翰林院任职时得罪了什么人。
自己亲自过问把他升回京城,今后定然对自己感恩戴德、忠心不二
这种有能力没背景的青年臣子正好留给新君用,于国家将大有益处。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