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席卷 (4/5)
br />
等到日后腾出手来,再来收拾郑芝龙也完全不迟。
大局已定之日,便是清算审判之时。
郑芝龙横行东南,根本难以经住查询。
先行降低其戒心,到时候骗其上岸,只需要些许军兵,便可以将其拘捕。
到时候水师羽翼已成,国家安定,郑芝龙麾下诸将也难以掀起风浪,自然臣服。
“四月十五日,宁武伯整军领兵北上,进抵济南府北之武定州,诸州各县,皆传檄而定。”
“探得,敌酋阿济格所率部众,于同日已过天津。”
陈望微微颔首。
阿济格逃走的事情,也在陈望的意料的之中。
“阿济格所率部众尽皆精骑,宁武伯持重而为,处置妥当,传命嘉奖。”
为了济宁之战的胜利,陈望几乎将各镇的精骑都调到了济宁的战场之上。
“令其固守济南府,清剿溃兵,安抚流民。“
陈望语气平淡,如古井无波。
左良玉的麾下虽然有将近五万的大军,但是实际上骑兵连六七千人都不到。
青州战事本就胶着,此前双方在府城之下已经激战月余,一只都未有分胜负。
甚至连前营主将李万庆都战死在青州府内。
马士秀,杜应金两将也在与清军的交战之中阵亡。
左良玉带领的偏师,虽然有五万众,但是到底还是旧军居多,武备不足,能打出这样的战果,已是殊为不易。
阿济格并非是因为军败逃离,而是因为得知了济宁主力的战败消息,知晓再不逃到关外,便会遭遇合围的危险。
因此阿济格选择了壁虎断尾,只带领着麾下的精骑撤走。
阿济格虽然撤走,但是麾下骑兵仍然有万众,左良玉此时追击,根本难以讨得任何的好处,甚至若是清军反戈一击,还会损兵折将的风险。
“将两地捷报通传南国,上陈于陛下,如今建奴退却,北国凋零,恢复各地民生为当务之急,请派官员督理……“
如今陈望麾下兵强马壮,毫不缺乏精兵强将,哪怕是如今实际上他才是掌握着明庭至高权力的人,但是却没有多少可用的文臣。
治理国家,恢复民生,还是需要现在的朝廷。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一直以来掌握着朝廷命脉和话语的文臣学阀,也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汉中府、开封府、郧阳府、襄阳府还有徐州府五府,陈望已经命人建立起了新的学校。
寒门的学子、军卒的遗孤们正在努力的学习者。
在五府试点的新学已悄然生根。
那里不教八股文章,而是传授农政、水利、算学、格物等实用之学。
当第一批通晓实务的学子走出校门,便是千年科举沉疴覆灭的开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