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铁证如山 (3/4)
p; “秦局亲自督战,刑侦的人和车都在乡下,难道是派出所的车?”
“是啊,派出所开车送的,胡斌直接去了市里,这会儿应该交了检材,都联系好了,市里加个班,连夜和你送的那滴血比对。”
宋小慈陪着走了一会儿,两人分开而去。
一边骑车,宋小慈回忆整个现场的情形,试图分析凶犯如何受的伤,一时间无法想明白。
从整个尸检来看,谭远槐身上没有明显的抵抗伤,他的年龄加上羸弱的身体,凶犯的优势应该是碾压式的。
这就是宋小慈为什么会判断,罪犯是青壮年且有力量的重要依据,从而得出一个人作案的可行性。
星期一上午,刑侦技术中队,樊承德,熊照安,周超,胡斌,几个人在讨论石丘镇的命案,宋小慈在旁默默地听。
“叮,”胡斌噌地一下站了起来,惊呼道:“我的奶奶,血、血对上了!”
几个人手机上都有钉钉软件,赶紧点开查看。
胡斌送的烟头做出了16对DNA,和地上的血迹相似度达到99.999%。
谭三九,也就是烟头的主人,你跑不掉了。
没想到这么快,几个人赶紧问胡斌是如何找到这人的。
胡斌看了一眼宋小慈,泛起赞许的笑容,道:
“秦局刘大去了后,经过研判,将犯罪嫌疑人刻画为:青壮年且有力量,书读的不多,会骑摩托,住在交通线附近,离发案地不远。”
喝了一口水,胡斌白了熊照安一眼,似乎是扳回了一局,道:“熊队,不好意思啊,调查组将作案时间定在七天以内,没有采用你的十天啊。”
熊照安哼了一声,不以为意,反驳道:“学术问题,见仁见智,七天不在十天之内吗,你们学过数学没有啊?”
几个人都笑了。
只有宋小慈没笑,他觉得科学的问题应该是严谨的,至少在态度上应该如此。
几个人催着胡斌继续说。
“以交通线为脉络,围绕中心现场周边有四个村,在派出所和村干部协助下,针对罪犯特征进行筛选,符合条件在家的,居然没有超过五个人。”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随着三十年的高速城市化,都市强大的虹吸效应,将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几乎抽干了。
换句话说,如今的农村基本上除了鳏寡孤独,就是留守的妇女儿童,青壮年男性都快要绝迹了。
侦查员针对五个人重点调查,几乎没费什么大力气,就认定这个谭三九完全符合条件。
为了全面坐实,因为这人抽烟,侦查员秘密行动,收集到了他抽过的烟屁股。
烟屁股上的DNA和地面血迹对上,铁证如山了。
剩下的,就只差逮捕犯罪嫌疑人,将其绳之以法。
几个人唏嘘不已,这个案子破得也太容易了吧。
樊承德没赶上这起案子,一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保持着聆听的状态。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