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提前十年问世的《流浪地球》 (2/5)
产科幻大门的著作,洛珞对于电影的剧情到现在还仍记得比较清晰。
不过他也没有再把编剧的活揽到自己身上。
现在的他也不再是两三年前大把空闲时间,写剧本,拍戏,演戏,啥都不耽误的他了。
单单是在《白夜》拍摄期间,他就离组去了时光科技一次,去了趟长五的研发基地,还回了趟水木。
虽然有时候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像是句空话,但洛珞确实不打算把时间再浪费到绞尽脑汁写剧本上面,也该给编辑部的编剧们找点事情做。
再加上,他也想看看,在不同编剧加上刘慈欣的手上,这部电影剧本会不会有些其他的火花碰撞出来。
“这正是我们需要群策群力的地方。”
洛珞接过话题,神态沉稳,仿佛这史诗级的挑战只是日常。
“大刘老师提的很好,我们需要塑造几个核心角色作为观众情感的锚点,比如…”
洛珞翻开策划书内页,上面已有初步的设想,有些正是他的思路:
刘培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在空间站服役多年、肩负使命却饱含愧疚的中年父亲。
他是“领航员”空间站的象征,是连接地球与方舟的纽带,他的选择,关乎全局的成败。
这个角色需要体现理想主义、牺牲精神和深沉的父爱。
韩子昂:一个经历过黄金时代繁华、又在地球停转后的冰封末日挣扎求生的“老冰棍”。
他身上浓缩着旧时代的记忆和新时代的坚韧,是末世下普通人的脊梁,可以担任叙事者,带着观众经历地下城的变迁。
韩朵朵:韩子昂领养的孙女,代表了成长于末世冰封的一代,她可能成为联结年轻人希望与叛逆的关键人物。
她的视角可以展现地下城的教育、生活,以及青少年对头顶那颗巨大木星的恐惧与好奇。
只是适合他的角色,还没有想好。
正常来讲肯定是原剧本中刘启的角色最适合他,不过就像《源代码》开拍前,他费尽心思给陆星衍重新设计身份,果然不负期望,接连两个S级任务。
他对《流浪地球》的期望更高,这里面的科技树,哪怕是掉下几片叶子,也足够这个时代的人们受用不尽了。
所以,这个角色的定位一定要慎之又慎,可不能马虎了。
“我同意!”
刘慈欣连连点头,眼中带着激动:
“这些人物方向非常契合故事的灵魂。”
“刘培强在空间站的坚守、与家人情感纽带的脆弱性;韩子昂这种底层人物身上的历史厚重感和黑色幽默;韩朵朵面对末日时独特的希望感……这些都是把宏观史诗具象化的重要支点。”
而除了剧情和人物设定外,关于布景和道具,同样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前确定。
道具组提出了第一个技术性难题:“洛总,温总,大刘老师,原著中地下城生态、行星发动机的运行场景极其庞大复杂。”
“比如,‘地下城生态链展示’、‘行星发动机内部涡轮结构’这些场景,如何设计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