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1/5)
施义公眉头紧蹙。
他今年已经44岁了。
对于从事科研行业的学者来说,44岁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
因为再多一岁,就意味着将要和许多发展期的荣誉、项目失之交臂。
若再小一岁,两三年的时间,则还有进行身为青年学者最后一次冲击的机会。
当然,对于施一公这种海归顶级学者来说,国内许多教授拼尽全力才能获得竞争资格的荣誉和项目,是他唾手可得的。
不仅仅是他那傲人的学术成果,也是因为他身后那座传承多年、底蕴雄厚的至尊学府。
施义公承认,许青山的这番话对于他来说确实有一定的煽动性,也触动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求。
但是,这只是空谈。
施义公从来都不是空喊家,他是实干派,就像是后来他在华清大学当上了副校长之后,深入地了解了华清的机制之后,便开始着手搭建西湖高等研究院,为几年后的西湖大学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甚至不辞辛苦地一边搞学术,一边到处去拉赞助,到处去找资源,联络整合自己的人脉关系。
但许青山却觉得施义公去办西湖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
因为施义公的学术关系范围有限,在国际上的威望也有限,虽然在13年成为了华科院院士,可在国内外的可用资源也依旧有限。
尽管如此,施义公还是打造出了独特的西湖大学。
一所和许青山预想中的青山大学不谋而合的研究型院校。
但西湖大学的优势科目取决于施义公这位创始人的关系网,但生物学、化学相关的领域,又是出了名的高投低产。
一套最前沿的科研设备,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从来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因为很有可能一套设备还需要学者自己去设计,以满足自己在这次实验中某些特定的需求。
在应用类科研项目里,时常会遇到花几十万、上百万,就为了一套项目里只出现一次、实验时间很短,复用率很低的仪器。
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应用类科研的实验是一切的基础。
没有真实、正确的实验数据,那很难真正地推动科学造福人类这一议题的发展。
但实验本身又是长期投入、大量投入,获得未知产出和成果的存在。
所以,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来说,前期就以实验型应用学科作为基本盘,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
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投资和时间的等待。
但如果有许青山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许青山目前想要建立起青山大学来,前期的核心学科必然是数学和计算机,而生物、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同样也会成立,只不过前期的投入肯定不会太多。
在这种前提下,许青山有很大的信心能够短时间内把青山大学的国内外地位推到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