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青山大学一期落成! (1/5)
Nature在英国,创刊更早,影响因子更高。
Science在美国,普及面更广,应用认可度更高。
两刊齐头并进,倒是没有出过太多什么争端绯闻,可实际上他们都在暗戳戳地、实打实地互相较劲。
作为学术期刊两大巨头,他们几乎瓜分了学术界顶级领域。
每位学者都以能够发表一篇《Nature》、《Science》的论文,甚至是子刊的论文,为荣。
如果只以《Nature》和《Science》作为标准,其实华夏学术界已经进步了很多。
从2002年个位数的登刊量,到去年2010年的149篇,进步已经很大了。
而这个数字在2011年,还在以蓬勃的姿态增长着。
但这并不代表许青山的这篇论文的价值就会因为发刊量上涨而被稀释。
以数学论文的类型登上《Nature》就已经打破了学术界的常规格局。
只不过,现在两大期刊的编辑组都在憋着一股劲,打算把新一期的内容弄好,以此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就将对方牢牢压在身下。
或许有人会奇怪。
许青山这不过就是一篇论文而已吗?怎么就能影响到两大刊物的地位高低了?
而且两大刊物涉及的学科之广,内容之多,本身专注的领域就各有不同,怎么会因为一篇论文就分出上下?
但实际上,有句话非常经典。
核武器这种东西,你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能没有。
决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际地位高低的,是方方面面综合起来的评价体系。
可这并不代表核力量就不重要。
而许青山此时正是科学界热度最高的超巨型学者的代表,单从热度来说,许青山现在的受关注度可谓是全球第一。
暂时也还没有出现什么其他学科历史性变革的发明或者研究出来。
这也让许青山轻松地维持了自己的热度。
也让他成为了两大期刊眼中的2011年最强人形兵器。
回到原先的话题,目前英美两边代表着地球学术期刊最高荣誉的两派人,此时都暗戳戳地使着劲。
他们也不会在尘埃落定之前,就跑去跟对方得瑟,而是严加保密,防止出现意外。
但这样紧张又神秘的气氛,在5月的尾巴就戛然而止。
因为《Nature》和《Science》最新一期的都已经正式发出。
当两帮人看着对方封面上那看起来相似的图形,还有那作为封面内容的头版科学人物,大家都罕见地沉默了下来。
一篇提出【许氏猜想】,一篇奠定【量子分析】的学术新体系。
看似藕断丝连,实则……确实是藕断丝连。
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