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上课进行时 (1/2)
“问大家一个问题,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36度5。”
“36度8!”
“……”
众位学生七嘴八舌的回应。
“差不多啊,大家说的都对,人的正常体温,大体上基本上就在36度到37度之间,但是因为测量方法不同,也会略有一些差异。在一天,24小时内,下午的体温会比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会略微升高,但这个波动一般不会超过一度,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越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许源简单的讲解了一下正常体温的大概数值,又问道:“那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平常发烧的时候,尤其是小时候发烧的时候,父母总会说你们是低烧或者高烧,那我问大家,低烧是多少度?高烧又是多少?”
“38度以下算低烧吧,38度以上算高烧?”
“39以上才算高烧吧?”
“四十,四十!”
“40度以上都烧死了吧?”
大家又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回应许源的问题。
许源笑了笑,按下PPT翻页。
“通常来讲,我们把发热,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就是低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低烧。温度在37度3~38度之间,第二个就是中等热度,38度1~39度,高热,39度1~41度。超高热,超过41。”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会出现发热的问题。而发热主要的发生机制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致热源性发热,一种是非致热源性发热,而致热源性发热,又分为多个种类……”
许源讲课的速度不快不慢,娓娓道来,他也知道枯燥的讲这些内容没什么意思,于是在讲这些内容的时候,还会加上各种临床病症的举例。
在座的众人虽然都是医学生,但上学的前几年一直都在学基础课程,跟临床一点儿都没关系,现在好不容易听到了点儿有关临床的内容,自然也聚精会神的听着,觉得颇为有趣。
“临床上因为不同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通常是不同的,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就是稽留热,也就是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度之间高达数天或者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一度。这种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也就是说大家如果以后成为了医生的话,看见这种热型,需要注意这几种疾病。”
“第二种叫弛张热型,一听这个驰张大家就应该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指体温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的,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两度的热型。这种热情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所以也被称作败血症热型。”
“……”
有关于发热的症状很快讲完,紧接着许源又开始讲皮肤粘膜出血,水肿,咳嗽与咳痰等常见病例。一群学生很认真的听着,都没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很快就到了中午下课时间。
“今天就讲到这儿吧,大家回去以后多看看书,这些重点内容也都记一记。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到急诊中心的办公室问我,要不就往这个邮箱里发邮件。”
“今天是第一天上课,我就不点名了,也不看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