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象牙塔外的风浪 (2/6)
一种近乎执拗的向往,仿佛那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
面试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系主任的办公桌上,系主任紧紧握着林舟的手,连说“欢迎”,语气中的热切让林舟心头一暖。在这座科研资源并非顶尖的城市里,中科院的博士学位无疑是一块令人垂涎的香饽饽。
试讲时,林舟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学生,心中难免有些紧张。然而,当他开始讲解《材料物理导论》这门课程时,他的声音逐渐变得沉稳而自信。他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材料物理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
令人惊讶的是,就连坐在后排打瞌睡的学生也被他的讲解吸引,纷纷抬起头来,专注地听讲。下课后,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生匆匆追上来,满脸期待地问道:“林老师,您下次还会来讲课吗?”
林舟微笑着点头,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寒窗苦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所有的努力都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宿。
在最初的几年里,林舟对“优秀教师”这四个字的执着和追求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骨髓之中。他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为了备好一节课,林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甚至会连续一周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不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想尽办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转化成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生活案例。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除了在课堂上的精心准备,林舟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他亲自跟着施工队在实验室里忙碌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怕吃苦,不怕累,手上磨出的茧子比他读博时还要厚。然而,他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林舟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学生们对他的认可来得既直接又热烈。每到学期末,他的教学评分总是能够稳居全院前 30%。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办公桌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匿名的奶茶和感谢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他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甚至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还特意寄来了喜糖,并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林老师,您讲的知识点现在还在用呢!”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学生对林舟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然而,这份曾经熊熊燃烧的热情,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逐渐被消磨殆尽,失去了原本的锋芒和棱角。他开始慢慢意识到,在高校这个看似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晋升的逻辑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了。
在系里的会议上,领导们总是对那些获得青年基金的老师和发表了TOP级SCI论文的教授赞不绝口,仿佛他们才是真正的学术明星。而他那些学生给予的满分评课表,却只能在年终总结时被轻描淡写地提及一句“教学态度端正”,仿佛这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
有一次,他鼓起勇气主动找到系主任,想要谈论关于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然而,系主任却只是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林啊,年轻人还是要先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啊。只有拿到项目和发表论文,评职称的时候才会更有底气。至于教学嘛,只要不出差错就可以了。”
这句话犹如一根锋利的针,无情地刺破了他心中那美好的教育理想。他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目前所处的境地: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他既没有德高望重的大导师为其撑腰,也没有足以令人引以为傲的纵向科研项目作为支撑,如此一来,他的晋升道路变得异常崎岖,仿佛一眼就能望到头。
而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自己的收入状况简直让人羞于启齿。自从 2014 年社保并轨之后,学校发放的所谓“人头费”仅仅够用来扣除五险一金,甚至有时候还需要自己倒贴一些费用进去;而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