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33章:一纸报告载初心 (2/3)

身份”—— 它不是普通作物,是和丝绸、陶瓷、茶叶、中药并排的五大传统产业,六千多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用它织衣,那时高官穿丝绸显贵,百姓穿苎麻度日,丝绸之路的驼队里,苎麻布裹着瓷器、茶叶,一路卖到西域。写到这里,我特意翻出档案馆里那张 1950 年代的苎麻种植照片,照片里的农民戴着草帽,弯腰收割苎麻,脸上带着笑,我把这场景写进说明里,想着这样能让校领导看到苎麻曾经的温度。

    接着是 1987 年的鼎盛期,我把李教授报告里的关键数据拆开来写,不是生硬地列数字,而是换算成更直观的画面:“700 多万亩种植面积,相当于三个中等县城的土地都种着苎麻;几千家加工企业日夜开工,车间里的苎麻纤维味能飘出三条街;一米 63 英寸 36 公支纱的苎麻布出口价 15 元,按现在的物价算,相当于 650 元一米 —— 那时候,欧洲的商场里,中国苎麻布是跟丝绸并列的高档货。” 可笔锋一转,就得写衰落:手工收割效率低,三个人一天才能收一亩;脱胶流程比棉纺长三倍,废水排出去,连田里的秧苗都黄了;日美西欧故意压价,把出口价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企业亏得发不出工资,最后只能关门。写到这里,我想起老苎麻厂那位看大门的张师傅说的话:“2005 年厂子倒的那天,我抱着最后一台脱胶机哭,那机器跟了我二十年,比家里的孩子还亲。” 我把这句话也写了进去,觉得比单纯的 “企业亏损” 更有冲击力。

    然后是李教授的故事。我没只写他 “曾任苎麻厂厂长、技术总监”,而是加了具体的细节:1983 年他在江西试验田种苎麻,为了观察纤维长势,在田里搭了个草棚住了半个月,夜里遭了野猪,差点把收集的样本给拱了;2010 年他退休后,自己掏腰包去湖南、湖北的老产区调研,坐绿皮火车,住三十块钱一晚的小旅馆;去年冬天,他心脏刚搭完支架,就背着资料去农科院找专家,在寒风里等了两个小时,就为了说清楚苎麻品种改良的紧迫性。还有上次陪他去农学院找年轻老师,老人怕对方听不懂老工艺,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自己编的《苎麻种植技术手册》,封皮都掉了,里面夹着 1998 年的苎麻叶片标本,他塞给老师时说:“这手册里的每个字都是我在田里试出来的,你要是感兴趣,随时找我问。” 这些细节我都一一写进说明,想着这样校领导就能知道,李教授不是 “空想家”,是真的把一辈子都扎进了苎麻里。

    至于我自己的参与,我也写得实在。从去年秋天被李教授的执着打动,跟着他跑了十一个老产区,到今年春天陪他见了近十家合作方,每一次对接都写了具体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见浙江那家纺织企业,对方的王总一开始态度很冷淡,手指敲着桌子说:“苎麻成本比棉高三倍,我为什么要冒险做?” 李教授当时没急着反驳,而是从帆布包里掏出两个玻璃罐,一个装着普通苎麻纤维,一个装着他改良后的纤维,递过去说:“王总你摸摸,这改良后的纤维比棉细,强度还高两倍,而且我们的微生物脱胶技术能把成本降 40%,我这里有去年在小作坊试产的数据,你看……” 我在旁边赶紧补充,把调研时拍的小作坊生产视频拿给王总看,视频里工人用新设备脱胶,废水清澈得能看见底。王总看了之后,才松口说:“那我先拿五十吨纤维试试,要是真像你们说的这样,咱们再谈长期合作。”

    当然,我也没回避项目的困难。在说明里,我坦诚地写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 “人”,苎麻行业断代太严重,现在高校里没人教苎麻技术,企业里懂老工艺的工人最少也六十岁了,李教授想找个能接技术班的年轻人都难;二是 “资源”,项目需要农学院的品种改良实验室、工学院的设备改造车间,还需要商学院帮忙做市场推广,单个部门根本扛不下来,必须学校统一协调。我甚至写了上次去工学院找教授谈脱胶设备改造,对方皱着眉说 “我们现在重点做智能纺织,苎麻这老东西没经费支持”,这种真实的困境,我觉得校领导应该知道。

    最后,我在说明的结尾加了一段自己的思考。我没讲大道理,而是从 “纺织强国” 的实际困境切入:“现在中国是纺织大国,产量占世界一半,可 95% 的利润被外国资本家赚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猫主沉浮 长生仙族:曹氏崛起之路 救命!小毒后又灭了谁全家? 阿姨,你也不想这事被孩子知道吧 半夜和镜子猜拳,我赢一把就睡 成为魔女的我,却掀起工业革命 无限诡异游戏 神剑平天下 下山退婚:逍遥神医 变身美少女,从恋综开始惊艳全网
相关推荐:
长生仙族:曹氏崛起之路 救命!小毒后又灭了谁全家? 西游之后:神隐昆仑 剑道天骄,从镇压诸天开始 穿越年代,做交通员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