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薪火传承与使命担当 (2/5)
里是片望不到边的田地,绿油油的植物长得齐腰高,几十个农民戴着草帽在地里忙活,远处矗立着几栋红砖厂房,门口挂着 “国营苎麻纺织厂” 的牌子,阳光洒在厂房顶上,亮得晃眼。
“这是 1987 年,湖南益阳的苎麻基地。” 李教授的手指在照片上摩挲,声音软了些,“那时候全国苎麻种植面积 700 多万亩,加工企业几千家,光出口到美国、西欧的苎麻布,一米 63 英寸 36 公支纱的,能卖 15 块。你知道现在换算成现价是多少吗?45 倍,650 块一米!”
我盯着照片,心里咯噔一下。650 块一米的布,现在想都不敢想。
“可你再看这个。” 李教授又抽出一张打印纸,上面是他手写的统计表,字迹工整得像刻出来的,“现在全国苎麻种植面积只剩十几万亩,加工企业就十几家,在整个纺织品市场里占比 0.3%,快被人忘了!”
他的声音又提了起来,手拍在桌子上,茶杯里的茶水都溅了出来:“鹿鸣你知道苎麻是什么吗?是咱们中国的国宝!跟丝绸、茶叶、中药并列的四大国宝!六千多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用苎麻纤维做衣服了,高官穿丝绸,百姓穿苎麻,丝绸之路里运的不光是丝绸,还有苎麻!可现在呢?棉花是从印度引进的,才 500 多年历史;化纤是从西方来的,才 100 多年;结果倒好,人家靠工业化生产把成本压下来了,咱们的苎麻还在用手工,后来学绢纺、毛纺的工艺,流程长不说,成本是棉产品的三倍,还排一堆脱胶废水,污染得厉害!”
李教授越说越激动,胸口起伏着,从包里又掏出几页剪报,有《人民日报》的老报道,有行业期刊的分析文章,还有些外文报纸的翻译件。“你看这个,日美西欧故意打压咱们的苎麻,把价格压得只剩原来的五分之一,出口量掉得像瀑布!企业全亏损,只能关厂,农民不种苎麻改种棉花,苎麻就这么一步步被棉和化纤挤垮了!”
他一脸凝重地将剪报推到我面前,那股疼惜之情仿佛要溢出来一般,让我不禁为之一震。我定睛看去,只见那些剪报上的内容都是关于一种作物的,而他口中所说的“宝贝”,想必就是指这种作物了。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些资料,手指轻轻触碰着纸页,仿佛能感受到李教授无数次翻阅它们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纸页已经有些磨损,边角处微微卷起,显然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摩挲。
我仔细端详着其中一张 1990 年的出口单据复印件,上面的数字被红笔圈了又圈,似乎在强调着什么重要的信息。再看另一篇李教授自己写的论文,标题赫然写着《苎麻产业衰退原因及复兴路径研究》,落款日期是 2001 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李老师,您研究苎麻多少年了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终于还是开口问道。
李教授微微一笑,似乎对这个问题早已习以为常,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四十多年了。”那语气,就像在说一个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数字,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
接着,李教授缓缓地讲述起他与苎麻的不解之缘。他回忆起年轻时在试验田里辛勤种植苎麻的日子,那时的他充满激情和干劲,一心想要探索这种古老植物的奥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教授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他不仅在田间地头埋头苦干,还不辞辛劳地跑遍了全国的加工厂,深入了解苎麻的加工工艺和市场需求。
如今,尽管岁月已经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李教授对苎麻的热爱依然如初。他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言语间透露出对苎麻研究的执着和专注。
说到这里,李教授突然停顿了一下,然后从口袋里掏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