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春闱,考功员外郎 (6/11)
nbsp;“这样一来,考题就没法提前泄露,世家子弟也没法提前准备。”
马周听得连连点头。
李世民让人拿来纸笔,交给马周,让记录下来。
温禾紧接着又道:“第二是誊抄糊名,考生考完后,先由专人把他们的名字、籍贯、家世背景都糊起来,只编上编号,再让一批字迹工整的吏员,把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阅卷官看到的是誊抄后的卷子,既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认不出字迹。这样一来,阅卷官就没法通过名字偏袒世家子弟,也没法通过字迹认出熟人,只能凭真才实学打分。”
“善!”
李世民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法子他听温禾说过类似的,只是没想到能这么细致,看来这小子是真的琢磨过。
温禾没注意到李世民的神色,继续补充:“第三是考场监察,每个考场派两名监察官,一名来自吏部,一名来自御史台,互相监督。”
“再安排禁军士兵在考场外巡逻,考生进场前要搜查全身,不准带小抄、不准带笔墨之外的东西,一旦发现舞弊,立刻取消考生资格,还要杖责,取消其士子身份,让他这辈子都没法再参加科考,另外,阅卷时也要派御史监督,防止阅卷官串通打分。”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将这些做到了最极致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没什么用。
做八股出来的官员,除了做八股,什么都不会。
还要请个师爷在一旁帮衬着。
而唐朝的科举,虽然原始,可却有着因材施教的意味。
会读书的便考明经科,会算术的便考明算科。
会做事的考秀才,懂法的考明法。
另外后世的乡试、县试、解试这些,唐朝虽然有雏形了,可还不完善。
一直到李治开始改革,才逐渐的完善流程,到明清便固定下来了。
不过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倒是可以试试。
“还有明算科,考的是数学,比如《九章算术》里的题目,这科最公平,也最容易防作弊,因为数学这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算错一步就是错,绝不能含糊,咱们可以让阅卷官按步骤打分,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这样既公平,也能看出考生的真本事。”
大唐科举分为六科。
唐朝科举不同于后世,唐朝科举常设的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秀才科,隋唐科举最高难度科目,要求通晓方略策五道,全通为上上等。
明经科,考核《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采用帖经考试形式,需在十条经文空缺中填对六条方可及格。
进士科,注重诗赋与时务策写作,但这一科,李世民似乎并不重视,历史上记载,贞观年间进士科登科人数少之又少。
明法科,考查律令条文,专门培养司法专业人才,一般考上后,都是去刑部,若是有背景的便去大理寺。
明字科,考核文字理论与书法技艺,涉及《说文》《字林》等典籍。
最后一个明算科,那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