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 (1/5)
崇政殿内,檀烟袅袅。
官家赵祯端坐于龙椅之上,他虽因染了风寒而稍感疲惫,然目光扫过殿下济济英才,心中亦不禁泛起一种“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欣慰。
他隔着一层轻纱帘幕,看着下方的士子们,开口道。
“朕览今科省试名录,见四海才俊荟萃,实乃国朝之幸。亦有苦学之士寒窗数十载,今日同样得列于此。朕以为尔等皆负经纬之才,故殿试之制,非为考校记诵,乃欲观诸生器识,望尔等尽抒胸臆,以文章施展抱负,朕当亲览佳构,为国抡才。”
赵祯这话,不单是对陆北顾他们说的。
实际上,今天来参加殿试的,并非仅有他们这些通过嘉祐二年礼部省试的“礼部奏名进士”。
在人群中,还有一批人数稀少,因多次应试不中而特许来参加殿试的考生,他们也就是所谓的“特奏名进士”。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部都是老头。
还不是苏洵、曾巩那种五十岁左右的老头,而是都六七十岁还坚持来考的老头,各个白发苍苍、佝偻着腰。
考了一辈子换来这么一次机会,看着真的挺可怜的。
而对于大宋来讲,这些“特奏名进士”通过了殿试之后,能不能活着等到守选期结束正式授官都很难说,故此这种制度基本上不消耗什么资源,给这些老头一个不花钱的进士名头也就给了,权当了却这些考生一生的夙愿。
至于为啥非要设置这么个保底奖励呢?
倒不是大宋真的很仁义,而是跟“围师必阙”一个道理。
有这么一个保底奖励钓着,考不上的士子就会有两个期待,第一个期待是“努努力下次没准考上了呢”,这个期待能持续很多年而等到他们意识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考不上之后,第二个期待就是“坚持下去还有‘特奏名进士’这个保底奖励呢”。
如此一来,一直考下去,人就不会走极端了,有助于维系整个大宋的稳定。
想想看,如果没这个制度,有人学黄巢怎么办呢?
考科举考了很多年都无望考上,一怒之下,寻思着“既然考不进开封,干脆杀进开封”,然后举兵造反,那大家不是都傻眼了?
只能说,大宋在汲取唐末五代的经验教训方面,确实做得很好。
而广义上的“殿试”,除了今天包括“礼部奏名进士”和“特奏名进士”在内的进士科考试之外,其实还有诸科考试,也就是除进士科外其他科目的殿试。
只不过诸科殿试相比于进士科殿试,所获得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只有官家需要拖着病体,明天继续辛苦主持一下。
在听了官家圣训之后,众士子按照此前礼部官员所教,对着轻纱帘幕后的官家齐齐行礼。
此时,赵祯的目光也落在了最前面的几位士子身上。
陆北顾的模样他此前是没见过的,不过殿试的座位都是按照礼部省试结果来排序的,故而他能按照座位一眼便确定谁是陆北顾。
而赵祯虽然隔着轻纱帘幕看不太真切,但也能看出来陆北顾长得确如皇城司所言,英姿俊伟、仪表堂堂。
而此前福康公主之事,以及杨安国、欧阳修等人或明或暗的举荐,也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