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文脉之争 (2/3)
nbsp; 欧阳修是真的痛心疾首。
他在各种场合一直反复强调这件事情,所以他的这种态度,其实一直都遭到太学或明或暗的敌视,只不过碍于其文坛盟主的身份不好公然发难罢了。
但欧阳修反对太学体,这可是断人入仕之路的事情说实话,性质不比断人财路来的少招人恨,因此太学也一直都在寻找反击的机会。
欧阳修继续说道:“而太学诸生,尤其是那些以‘太学体’自矜、视其为晋身之阶的佼佼者,岂能甘心坐视其根基动摇?他们需要证明其奉行的文风不仅无错,反而是学问精深、才气横溢的象征,证明是他们代表了文坛的正统和未来。”
“所以,太学才选中了国子监?”
杨安国若有所悟,他与胡瑗这么多年一直都有龃龉,所以这次的事情,他也没往其他方面想。
“正是如此。”欧阳修干脆挑明说道,“国子监在昔日太学未兴时,也曾是天下英才汇聚之地,如今虽式微,但毕竟挂着国朝最高学府的名头。击败国子监,岂非最能彰显他们太学体的正确?更能向朝廷、向天下士子证明国子监已无人矣,唯有太学,才是文脉所系。”
一席话,如惊雷贯耳,彻底揭开了隐藏在这场比试背后的缘由。
陆北顾瞬间明了。
——难怪!
如此一来,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原来这看似普通的学府切磋,竟牵动着未来整个大宋文坛的文风转向,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文脉之争!
程颢与程颐对视一眼,随即涌起一股更强烈的责任感。
原来他们不仅是为国子监、为濂溪先生正名,更是直接站在了欧阳公所倡导的“古文正道”的阵线前沿,对抗着“太学体”的反扑!
“国子监是他们选中的‘磨刀石’。”欧阳修看向陆北顾三人,“所幸,这磨刀石足够硬,今日怕是会反硌了他们的刀锋。”
“哈哈,永叔此言甚妙!”
杨安国朗声大笑,方才的尴尬一扫而空,代之以畅快。
“既然永叔如此看好这三位青年才俊,那我便放心了。”
“别放心太早。”欧阳修微微摇头。
就在这时,院落里脚步声再次响起,几人停止了交谈。
门被引路的吏员敲响后推开,太学众人来了。
只见门口,一位身着朴素儒衫、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数名衣着统一的士子的簇拥下,缓步走了进来。
这老者,正是如今“宋初三先生”里唯一还在公开露面的胡瑗,胡安定。
而胡瑗身后紧跟着的一名青年,约莫二十出头,身材颀长,眉宇间带着一股掩不住的孤高。
胡瑗向杨安国微微颔首,算是见礼,神情平淡如水,看不出喜怒。
杨安国也只得勉强回礼。
随后,欧阳修也与胡瑗互相行礼。
双方各自落座,泾渭分明。
太学一方以刘几为首,另有几位同样气宇不凡的学子,显然都是太学中的佼佼者,阵容鼎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