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提前押题 (2/3)
p;每一题的集注都不仅给出答案,更引经据典,剖析《春秋》笔法背后的大义。
“《春秋》墨义,绝非孤立考校字词。”李畋喝了口茶,“它考的是你对圣人大义的理解,对历史兴衰的洞察,对现实政治的映射,欧阳修、宋祁、范镇、梅尧臣修《新唐书》力倡古文,在其中对《春秋》经义的尊崇与阐发,却是不遗余力而明年的主考官,大概率就是修《新唐书》的这几位里面挑一个,而宋祁如今已经离京,所以也有可能是其兄宋庠。但不论是谁,省试命题,亦必受此风影响。”
听到这话,陆北顾刹那间怔了怔神。
——猜的这么准?
他当然能从记忆里得知明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副考官是梅尧臣,并且能够以此投其所好,但这是作为穿越者的信息优势。
而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白沙先生李畋,却能从官家为了与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相区分,所大力支持修《新唐书》,以及用支持古文运动几人来主持修《新唐书》,这两件事情的政治导向,判断出明年墨义的题目重点,这眼光就实在是有够老辣了。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很清晰。
因为欧阳修等人都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主力军,所以他们不仅倡导“古文体”,还为了对五代十国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的风气进行纠正,在修《新唐书》的过程中以春秋经义为核心,强调尊王攘夷、正名定分、诛乱臣、讨贼子、明君臣之道、辨华夷之防。
所以,这也注定了无论是谁当主考官,墨义的出题方向,都会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进行。
李畋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够根据出题方向来提前押题。
这就意味着,对于礼部省试,陆北顾几乎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李畋基于多年的科举教学经验,这种押题的成功率,可以说是极高的;另一方面,是陆北顾完全规避掉了正常全面复习,所需要为“踩坑”而付出的时间成本。
对着限定范围内的内容认真学习、研究,远比所有内容全都学一遍,所需要的时间要少的多。
这也就让陆北顾,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提升最多的成绩。
接下来,晨光熹微至暮色四合,除了吃饭,师徒二人几乎足不出户。
案头堆满了翻开的《礼记墨义要览》和《春秋墨义要览》,以及相关的《礼记正义》、《春秋三传》等原典。
李畋的教学方式极其严苛高效。
他不再长篇大论讲解,而是直接以真题为靶,围绕主要方向进行押题。
“《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此田制所本为何?与孟子所言‘井田’有何异同?”
“《春秋》书‘宋人及楚人平’,此‘平’字何解?与‘盟’、‘成’有何区别?隐含何种褒贬?”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此‘相’指何人?‘布德和令’具体指何政事?”
陆北顾的回答必须精准、简洁、切中要害。
一旦稍有犹豫、遗漏或理解偏差,李畋便会直接指出集注中相关段落,命他当场背诵、复述、辨析。
高强度的训练让陆北顾感到头脑如同被反复锤炼的钢铁,疲惫却异常清醒。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