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八章 父与子 (3/5)
bsp; 继位前六年,这位辽帝都没有什么作为,属于半傀儡。
直到泰定五年,宋辽再度爆发战争。
准确的说,是宋朝的河西路,与辽国的辽西路,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
虽说是局部冲突,并不比北伐燕云那般全国动员,但此战的惊险程度,却犹有过之。
双方的统帅,正是辽国军方第一人萧孝穆,与宋朝河西军中第一人,狄青。
起初是因为阻卜一部投奔河西,又反复无常,向辽西京求援,产生摩擦冲突,双方各执一词,影响不断扩大,战事不断升级。
两国表面上没有撕毁明道之盟,实际上都憋了一口气,想要掂一掂对方的斤两。
所以最终两边投入的正规军力都过十万,宋朝这边民夫更动用了十五万,官家拍板,粮草辎重不断调往河西,确保前线物资充沛,显然是希望狄青打一场大胜仗,彻底挫败辽人的士气。
然而战事交锋没多久,狄青就开始选择极为保守的战术,构筑堡寨,组建防线,甚至坚壁清野,一力防守。
这个时候,宋廷的老毛病就犯了。
没开战的时候,主和派上蹿下跳,以种种理由否定战事的必要性,全然不顾战争不是一方不愿意开打,就能避免的事情。
而真正打起来,许多朝臣又迫切希望速战速决,一力催促前线。
两府的态度起初还是很清醒的,可各种劄子如雪片般递入禁中,种种分析又很有道理,渐渐的就连官家都有些犹豫,想要派遣内侍入前线,催促一下狄青。
辽人早非当年之勇,何必一味守御,灭了自家的威风?
所幸那一年,二十九岁的狄进入枢密院,为枢密副使,成为两府最年轻的宰执,对上说服了官家,对下镇压住群臣,力挺前线策略,将后方的支持做到了极致。
于是乎,辽军三番五次挑衅,各种羞辱,辽国使臣也来京耀武扬威,各种施压,河西军主力愣是岿然不动。
辽西一战整整持续了半年,就在朝中都有些压不住的关头,狄青突然出兵,一战打得辽军溃散。
原来萧孝穆早已病重,临死之前希望重创河西,为辽国续命,结果机宜司秘谍探得蛛丝马迹,再加上狄青对于辽军动向的了解与本身遇大事极谨慎的性格,选定了这个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
拖字诀!
拖到辽国军粮难以为继!
拖到萧孝穆硬生生地病死于辽军营中,还秘不发丧,不敢透露!
机宜司的秘谍未能发现这个动向,却被狄青从辽军调动发现了蹊跷,断然改变,雷霆一击,直接打得辽人主力溃散,然后率军追击,一路奔袭,直抵西京。
萧孝穆继承者萧匹敌镇守西京,双方展开攻防战,又打了整整三十日,宋军攻破西京!
萧匹敌率残部撤退,却因伤势太重,逃回上京没多久,就不治而亡。
狄青则没有在西京纵火抢掠,而是占据了这个辽国的京都之一,安抚民心,等待朝廷与辽人谈判。
辽帝听闻萧孝穆病死军中,再见萧匹敌重伤回京,吓得魂飞魄散,命使臣速速入汴京谈判,甚至不惜割让土地,也要让盘踞在西京的宋军万万不能继续北上,攻打上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