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举措 (2/3)
去年这价能买两斗陈米,可如今新米丰收,他实在没底气喊高价。
蒋瓛却冷笑一声:“昨日通州卫的军仓刚出告示,陈米清仓价二百文一斗。你这新米若敢超过二百五十文,就等着去诏狱算总账。”
正说着,街对面忽然传来喧哗。
原来是户部派来的官员带着粮价榜来了,红漆木牌上用金粉写着:“官定新米价:上等二百四十文,中等二百一十文,下等一百八十文。”
围观百姓顿时欢呼起来。
几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互相推搡着往粮行跑,要赶在新价执行前多买些米。
陈掌柜望着木牌上的数字,忽然瘫坐在板凳上,他终于明白,皇孙殿下要的不只是仓廪充盈,更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便宜米。
三日后,扩建粮仓的第一批砖石运抵应天城外。
负责押运的驿卒发现,每块青砖上都刻着细小的编号,砖窑工匠的名字烙在侧面。
工部派来的监工说,这是皇孙殿下特意吩咐的,哪块砖出了问题,能直接查到烧窑的匠人。
与此同时,朱雄英正在暖阁里看着新绘制的全国粮仓储量图。
湖广的红点最密集,杨思义在旁边标注:“襄阳府已建成十五座新仓,余下的下月便可完工。”
“让湖广把多余的粮食调运到北平。”朱雄英用朱笔在地图上画了条线。
杨思义赶紧记下:“臣这就安排漕运司准备船只。只是黄河秋汛将至,怕是会耽误行程。”
“让工部把新造的水闸图纸发下去。”朱雄英想起上月看过的水力机械图,“在徐州段修两座节制闸,既能防洪又能调节水位,正好试试新法子。”
正说着,太监捧着个鎏金托盘进来,上面摆着几颗饱满的玉米。
这是西洋传教士刚进贡的作物,朱雄英拿起一颗剥开,金红色的籽粒在阳光下闪着光:“杨尚书见过这东西吗?”
杨思义摇头:“看着像粟米,却比粟米大许多。”
“这叫玉米,能在旱地生长,产量比粟米高两倍。”朱雄英把玉米粒放在纸上铺开,“让农官带到北方去试种,若是能成,明年就能在北平、山西推广。”
杨思义眼睛一亮,连忙将玉米粒小心收好:“臣这就去安排。有了这新作物,北疆的军粮就更有保障了。”
大殿中的铜鹤香炉正袅袅地散发着檀香,朱雄英将刚批复完的粮仓扩建图纸轻轻推到案边。
图纸上,新仓的飞檐翘角在宣纸上勾勒出清晰轮廓,而他修长的指尖却在“监工官吏”那一栏悬停许久,迟迟没有落下。
“去把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同请来。”他对着躬身等候的太监吩咐道,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
窗外的日光恰好斜斜地照进来,在他明黄色的常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衣料上绣着的暗纹龙鳞仿佛在光影中缓缓游动。
詹同进来时,怀里还揣着刚拟好的巡按御史调任名单。
这位以铁面无私闻名的老臣,袖口磨得发亮,却依旧挺直着腰板。
他刚要行礼,就被朱雄英抬手止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