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流民 (2/3)
br /> 想的越多,越能证明自己啥也不是。
杨思义自嘲的笑了笑,这才恭敬施礼道:“下官的本事,不及皇孙殿下之万一!”
朱雄英摆手道:“杨大人过奖了,这些都是基本操作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闻言,杨思义顿时一口气没提上来,直接被噎住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过想想也确实是这个样子。
皇孙殿下的本事,根本就不是他们这些臣子们能够想象的。
这么多项目也好,经历的事情也罢。
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超出自己的预料之外?
他们这些做臣子,看待事情,永远都只是眼前那么小小的一嘎达。
根本就不会拥有皇孙殿下那般远见。
继续与皇孙殿下探讨,受伤、受打击的人,只能是自己。
所以杨思义直接提出告辞的请求。
并且承诺,一切都会按照皇孙殿下的命令进行,
修建铁路不是小事,自己需要回去好好筹划一番,尽可能的将成本压缩下去。
待杨思义离去后,朱雄英再次陷入沉思之中。
凭借朝廷一己之力,很难将铁路修建完毕。
所以征发民夫的事情,还需要慎重想想。
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百姓们不再被强行捆绑在土地上。
除了那些拥有土地的百姓外,更多的百姓们,无须再缴纳人头税。
从而导致不少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只不过这一类的百姓们,却有一个不好的称呼“流民”。
但与那种灾区走出来的“流民”不同,更加是两个概念。
他们不是乱世之中颠沛流离的人,而是因为没有土地,另谋生路的人。
新制度没有推广之前,这些百姓们,根本就无法离开自己的家乡。
只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户籍所在之地。
现在因为一条鞭法的推广,户籍制度这种限制也被解除了,从头造就出“流民”。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流民”中,不乏消息灵通之流。
纷纷前往沿海的那些城市,给那些海商们打工,赚银子养家。
随着大明国力的提升,商人们赚取的利润越来越多,这些打工者的日子,自然也会好过不少。
现在,朝廷要修建铁路。
自然也要为这些征发的民夫们发放足够的工钱才行,不可压榨百姓丁点的劳动力。
当然,此事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做主的。
所以在第二天的朝会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