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粮票、布票 (5/8)
啊,王上怎么会突然想起要印制纸币了?
柴宇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担忧,但他也不敢多说什么,毕竟王上深谋远虑,还轮不到他一个匠人来指手画脚。
其实对于纸币一事,江瀚内心早有考量。
纸币作为更加便捷的货币形态,未来是一定要发行的,这关乎经济主权和金融效率。
只不过江瀚深知其中利害,绝不会像明廷那样鲁莽。
他打算先在小范围、特定领域内谨慎试行。
江瀚的初步构想,是采用粮票、布票,这类具有实物锚定的凭证形式,先印制一批纸币出来。
这些粮票、布票先在官府内部发行,可以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发放给麾下的主要文武。
主要目的,就是使其在可控的体系内循环,逐步建立信用,积累管理经验。
江瀚之所以要推动货币改革,乃至最终发行信用货币,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如今大明的货币体系,主要是白银,极其依赖外部输入。
而这也是明末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的关键诱因之一。
这种白银依赖的本质,其实是大明丧失了货币主权。
明朝自身白银产量极低,高达半数以上的白银,都需要从海外输入。
这种脆弱的货币基础,一旦外部供给出现问题,便会引发一系列致命的连锁反应。
自从一条鞭法改革后,大明的税收高度依赖白银。
而在明末这个时间段,全球白银产量下降、运输受阻,再加上日本锁国断绝了白银出口。
这几个原因,共同造成了大明境内的“银荒”。
白银稀缺,导致了银贵钱贱,白银购买力直线飙升。
百姓们需要用更多的铜钱或者实物,才能换来足额白银缴税,实际赋税凭空倍增。
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剧增,而白银则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和特权商人手中。
造成的结果就是,朝廷财政锐减,连维持军队的基本饷银都发不出。
皇帝也只能继续加派,从而进一步逼反百姓,形成了恶性循环。
正因为如此,江瀚才决定未雨绸缪,建立自主可控的货币体系。
发行纸币,是摆脱对外部贵金属依赖、掌握金融主动权的关键一步。
虽然现在时机不太成熟,但开始尝试和准备总是没错的。
至于可能出现的超发问题,江瀚也心知肚明。
这几乎是所有纸币体系的固有风险,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后世国家都难以避免。
但是,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就因噎废食。
总体来看,一个管理得当、信用稳固的纸币系统,所带来的好处是远大于风险的。
只要制度设计得当,慢慢培养出一批懂得经济的人才,应该能够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