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化险为夷,李茂森名声鹊起 (2/3)
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是给个副局级官职他会考虑一下,副科在文化部门都不算官,纯跑腿的。
采访结束后,王晓帅几个要去市区旅游,他们在威尼斯的时间只有三天,今天不去以后没机会。
李茂森没去,他继续在影展中心看电影。
在看过斯科塞斯导演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和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女人韵事》后,抽空用英文写了两篇影评,有批评有褒赞,批评的恰到好处,褒赞的也正中靶心。
他认为《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一部极度私人化的作品,争议太大,无法征服评审团成员,获得金狮奖概率不大。
而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女人韵事》里展现出惊人的实力,无论观众还是专业电影人都被她在银幕里的表演征服,有资格荣获最佳女演员银狮奖。
他是电影节参赛选手,经过昨天的事情,他在本届电影节上也小有名气,他写的影评自然也有阅读价值。
《威尼斯早报》记者在收到他的影评后,非常乐意帮他转交给报社编辑部。
第二天在吃早餐时,餐桌上的报纸变多了,意大利当地有六份报纸报道了他接受采访的新闻。
《晚邮报》称他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攻击性,能言善辩的华夏导演。
《共和报》称他拥有明星的外表和气质,强横的思辨能力,在电影上也有不俗的才华,但依然是个体制内的懦夫,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
《24小时太阳报》说李茂森以其卓越的表现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明星’,但他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明显有美化社会体制的嫌疑,这很难征服评审团成员。
这些报纸在评论时大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重点是抑制和打压。
从这些报道也能看出一个问题。
当前国际态势仍然紧张,西方媒体对东方的人和事充满偏见和敌意,凡是不符合他们对华夏刻板印象的事,都会做出极为负面的报道。
这也导致他的电影要想在电影节上获奖难度加大。
李茂森忽然想到现在是1988年,苏联还没解体,冷战也没结束,东西方呈现敌对态度,特别是在文化上,进行积极压制。
《一个都不能少》还涉嫌美化国家体制,冲着这一点,恐怕真的要白跑一趟。
李茂森连忙摇头,把刚出生的焦虑甩出去。
在《威尼斯早报》上也有他写的两篇电影评论,虽然不是全文刊登,但也刊登了大部分。
评论的标题是‘华夏导演李针对斯科塞斯导演新电影的批评’,以及‘华夏导演李断言伊莎贝尔·于佩尔将会获得最佳女演员银狮奖’。
“李茂森,昨天在我们出去转街的时候,你还写了两篇影评?”
王晓帅在听到刘翻译的解读后,惊讶地看向李茂森。
“随便写写。”
李茂森吃着水煮鸡蛋笑了笑。
“你……”
王晓帅指了指李茂森,心里生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