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158章 我不急的 (4/5)

的豪华款,专门供那些私人用,已经有人订购和咨询,我觉得也是个不错的市场。”

    这个时代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汽车,很多有钱人也是购买黄包车,然后请人拉车。

    如今三轮黄包车出现,总归是要替代这种私人黄包车的。

    诸闻武指的是顶上加个棚子,车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后排可坐两人,确实应该是有市场的。

    和诸闻武沟通一番,陈光良便离开同昌车行制造厂,这里毕竟只是参股30%,不算他的事业。

    当然这里每年产生的利润,可能是二三十万大洋,他分红下来,也有好几万大洋,积累下来,也是很不少。

    回到《东方日报》,陈光良便执笔开始写文章,准备在报纸上发表。

    《论三轮黄包车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三轮黄包车应该取代人力黄包车的因素。

    一:人力黄包车夫的生活条件恶劣,平均寿命不到40岁,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无奈。

    二:三轮车是华夏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车夫由拉车变为骑车,大大减轻了体力消耗。

    三: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

    四:倘若发生战争,敌国封锁海面,汽油难进入华夏,届时三轮黄包车将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轮车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

    文章写到最后,陈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发表关于‘三轮黄包车’的文章,之前倒是发表了关于‘豆奶’可以增强华夏人体质的文章。

    不一会,恰好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联袂走进来,两人是《东方日报》的实质经营者,反倒是陈光良更像是‘大股东’。

    “陈经理,我们在海外的联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伦敦、旧金山、纽约、香港、星岛、菲律宾都建立了联络。”黄春荪汇报道。

    所谓的‘联络’,并不是派记者出去,而是招募当地的华人,再和驻外政府职员,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闻通过越洋电报来传递。

    这样一来,就能比其他购买的方式,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国外。

    《东方日报》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新闻报》已经有这种网络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补上最后一个短板了!”

    他们是补上短板了,但《申报》和《新闻报》确是原地踏步,两家报纸现在13万份都难上;相反,《东方日报》稳居8万份,距离是拉近了。

    接下来,陈光良又询问了印刷厂的事情。

    “印刷厂的发展不错,现在每天替外面的印刷2万张大纸,深得同行的信任。”

    “记得也不要什么东西都印刷,特别是关于切记。”

    他不想惹麻烦,也惹不起!

    “这个我们知道的,已经交代清楚。”

    最后,陈光良将自己的稿子递给张静庐,说道:“替我发表一下,有什么文字不足的地方,可以帮我润色一下。”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咦!犯罪系统还能这么用? 被全恶人读心后,摆烂炮灰赢麻了 失业后,被宝藏女孩捡回家 第一废太子 快穿:配角摆烂,师父崩人设了? 诱婚成瘾 这年头谁还不是个武者啊 印度神话,天帝今天不上班 盛世风云铁马劫 1980巴山猎耕记
相关推荐:
失业后,被宝藏女孩捡回家 诱婚成瘾 1980巴山猎耕记 豪门认亲小可怜,竟是玄门大宗师 偷我的外卖是吧?辣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