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未雨绸缪 (2/5)
在温暖的夏季,这些泥吸够了水分,根本不用挖,踩上一脚都会把人陷进去。
然而这是寒冬。
含水量充足的泥巴硬得像冰块,斧头砍上去如砍在石头上一样,甚至使人担心会不会崩掉斧头的刃。
这样坚硬的泥巴,靠蛮力挖掘费时费力。
陈舟必须得找来足够的木柴,然后在选中的泥土上生起篝火,利用火焰的温度融化泥巴,待其表层软化后再将泥巴挖起,装入兽皮篓。
所幸毕楷到来后他有足够多的大角鹿可用,这些健壮的牲畜只需一次往返就能带来数百斤的木柴并带走上百斤的泥巴。
就这样,靠着大角鹿们,陈舟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凑够了垒砌烟囱和炉灶所需的泥巴,返回了山洞。
返程途中,装在兽皮篓中的泥巴便已经冻硬,回到山洞难免又要重新解冻。
由于烟囱还没造好,陈舟只能在靠近洞口的位置生起篝火,结果烟气缭绕直往洞里灌,搞得当晚三人哪个也没睡成觉,最后举着火把在外面捡了半宿石头。
不过这个教训虽然令三人饱受折磨,却也给了陈舟一个提示——
务必要把烟囱建的长一些,起码要完全延伸出山洞,否则一旦风向不对,烟气就会全被吹进洞里。
……
连夜挑选的优质石材加上已经化好的黄泥,配合干草叶,添加一些水,便和成了稀泥。
把薄木板当抹泥刀用,陈舟由下而上,先仿照北方常见的柴火灶搭起炉灶,然后慢慢地垒砌烟囱。
烟囱垒砌到接近洞口的位置时,陈舟生火点起了炉灶,以免草泥把坯洇湿折断。
正常情况下,泥巴需要自然风干一段时间,散去其中的湿气后表面才会变得坚实。
但在这么寒冷的冬季,湿气根本等不到散出泥巴就冻成冰了。
为此,陈舟只能烧猛火,硬生生将烟道烘干。
这样强行烘干导致的后果就是泥巴表面开裂,搞得烟道出现了好几处漏烟的地方,只要生起火,山洞通道里便烟雾缭绕。
对此陈舟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努力修补。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补”,烟囱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臃肿,仿佛一条土黄色的巨蟒,笔直地盘踞在通道中。
虽然这烟囱不美观,但总算解决了漏烟的问题,洞内也终于能生火做饭了。
……
前前后后忙活了好几天,待炉灶正式投入使用后,陈舟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第二道工程——
搭建火墙子及火炕。
在搭建这两样“供暖设备”前,他提前封死了那条较为狭窄的缝隙。
同样在这段时间,保尔和毕楷一边源源不断地往山洞里输送粮食,一边开始将精选的优质柴火搬进大裂隙中。
至于树瘤、树根等质量最上等的柴火,则直接堆在山洞里。
陈舟专门为它们准备了一个“柴火区”,用石墙隔开,以避免一眼就能看到那些乱糟糟的木柴。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