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能源和小镇 (3/4)
nbsp; 另外就是通过电流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办法目前在嫦娥小镇已经在生产了。
为什么呢?
因为利用电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办法,就是化学课本里最简单的一种制氢办法了,并且就目前来说,成本相对没那么高。
其次就是嫦娥小镇这个地方光照充足,建立起了几十个光伏电厂。
是的,足足有三十六个光伏电厂,大小不一,但发电量绝对没得说。
只因为嫦娥小镇这地方对电量的需求太恐怖了。
整个嫦娥小镇的每天耗电量就相当于东部沿海好几座二三线城市的耗电量,只因为小镇里有太多的科研机构了。
这些科研机构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这些科研机构就得歇菜。
光伏电厂还在继续扩建,并且投资也越来越大,只因为嫦娥小镇和内陆其他城市对氢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了。
毕竟是未来趋势之一,陈国华当然会全力推动氢能源的发展,不过会紧跟市场、科研技术等步伐,并不会盲目过度地追求产量。
除了跟进科研项目之外,陈国华还参观游览嫦娥小镇。
漫步在满是枫树的长征大道上,陈国华看着笔直的道路,又看了看道路两旁的建筑厂房,感慨万千。
“时过境迁啊,现在都十二年了,长征大道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大道,完全看不出来以前这里还是沙漠啊.”
陈国华还记得非常清楚,一九八零年九月初的时候,嫦娥小镇开始建设,当时他建设嫦娥小镇的目的只不过是为嫦娥人工智能建一个新家罢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转变,上面也逐渐改变了嫦娥小镇的定位。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吧,嫦娥小镇就是振华研究所的备份。
十二年时间里,不仅仅是陈国华每年都会来这里转运更多的淡水资源,同时上面也投资了很多财力、人力和物力在这个沙漠绿洲。
这也是嫦娥小镇能够快速发展到现如今这个地步的主要原因。
“是啊,我来这里也有四年多时间了,我来的时候,这里已经发展得挺不错了,但嫦娥小镇的变化依然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
边儿上的祝荣辉跟着附和道。
四年前,他就被陈国华推荐来这里工作,现如今也成为了嫦娥小镇的管理层之一。
祝荣辉是老幺陈小敏的丈夫,早些年在东北工作,后来就来到了这里。
原本他是技术岗,但后来逐渐就转为了技术领导岗。
我们国内搞科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祝荣辉他也不好占据着位置,不给年轻人机会。
毕竟他一开始是五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员,来到嫦娥小镇之后,也继续搞这方面的科研工作。
但他在东北期间,搞过教学工作,即便他技术还不错,但明显技术领导岗位更适合他。
论创新能力、熬夜能力等,上了年纪的祝荣辉都比不过那些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