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资金动向(求月票) (3/11)
议了。
至于说陈曦和陈安两姐弟,他们还小,尽管跟马年好他们一样,都是天才,但陈国华却是没有干预他们的成长,最多是给他们分析利弊,几乎没有给过他们建议。
但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几乎是照搬他们父亲,只因为他们父母都是北大毕业生,如果不去北大的话,怎么也都说不过去吧?
五一假期很快成为过去,所有人都要继续上班了。
陈国华回到工作岗位,就接连签了不少文件,几乎都是来要钱的文件。
这些文件都已经被嫦娥智能过了一遍,具体用在哪里,早已经确定了下来。
比如刚刚签完的那份文件,其实就是百望山项目的费用明细。
百望山项目是振华研究所新办公场地,投资在一百亿人民币左右,现在就已经用掉了将近十分之一。
之所以用得这么快,自然是因为每向下挖掘一个楼层,都需要用掉很多的钢筋。
要知道,整个百望山内部是要被挖空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钢结构支撑,内部的一切肯定会很快倒塌的。
并且,由于内部都是用于振华研究所,未来投入使用的时候,很多实验室都会放置很多重量级的材料、电脑等等。
也因此,整体的稳固性、强度等要求肯定是远超其他建筑。
使用了那么多钢筋,成本当然不会低,何况还有那么多人施工,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唔,电池项目要这么多新人?”
突然,陈国华看着手中的文件,瞳孔瞬间放大了不少。
电池项目是最新立项的一个科研项目,陈国华想要推动电动自行车的崛起和发展,当然是少不了电池这东西了。
关于电动车这东西,早在一八三四年的时候,鹰酱人托马斯达文波特就已经制造出了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
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电驱动火车、有轨电车、铅酸电池驱动的三轮车等陆陆续续出现了。
但,这些玩意儿都只是发展了一点点,连小众都算不上,只能是在生死边缘徘徊罢了。
甚至还因为电池技术的限制,电动车这玩意儿还受到了燃油汽车的竞争和打击。
即便是后世那个二零二四年的时空,电动汽车也依然受到传统燃油车的排挤、打压。
如今是一九七九年,改开已经正式启动,而陈国华得到了上级命令,可以从国外自行筹集经费,这个不需要交税。
同样,也可以从国内筹集经费,但一切都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来,不能够有任何优待。
其实陈国华也不需要这些优待,出口转内销的事儿,那就不要想了。
这个时代的改开优惠政策,肯定是不如原时空的。
比如免税多少年,土地免费使用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外资想要进来内地,跟本土企业一样,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没什么差别。
土地该交多少钱就要交多少钱,免费使用的话,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