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暴跳如雷(第三更) (6/12)
/>
海关人员见她如此坚持,加上小药瓶里面也只是胶囊罢了,所以便让她带了回去。
但其实这些胶囊里面的东西可是100克单晶硅和500克单晶锗。
这两种东西都是制造晶体管和电子管所需要的一种极为贵重的半导体原材料。
在一九五七年这个时间点,北美也才刚刚确定了要发展硅基半导体,可也没有放弃锗基半导体啊。
而北方的莫斯科,当时在锗基半导体领域,可是领先全球的。
也因此,林兰英在携带这些半导体原材料回国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携带更多的单晶锗。
可事实上,未来可是硅基半导体的天下啊。
为了内地的半导体事业,如此拼搏的一位女博士,陈国华当然很敬佩对方。
这一次,林兰英来找他,其实还是听说了他这边有单晶生长和优化技术。
对于林兰英来说,她就是一个致力于发展内地半导体的科研工作者。
只要是跟单晶、晶体管等有关的技术,她都想了解一下。
何况,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陈国华这三个字,就频频在她耳边响起。
特别是去年年中的时候,她还知道陈国华所在的北汽制造厂,在津城半导体材料厂订购了不少的单晶。
按理说,陈国华应该不是很懂这些技术才对。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兰英又从其他军工企业负责人那边听说了陈国华的事儿,所以今天才会来到振华研究所。
“林博士,如果您需要单晶生长技术的话,还有晶体管优化技术这些,其实您直接说就可以了,我们振华研究所可以提供给您的,没必要让您亲自跑一趟.”
听到陈国华的话,林兰英心情甚好,道:
“那可不行,毕竟是你们振华研究所的技术,我们可不能随口张嘴就要了去,还是需要跟你们商量一下才行.”
接下来,林兰英便跟陈国华聊起了关于技术层面的事儿。
现在毕竟是一九六零年了,硅基半导体的优势已经凸显了起来。
从陈国华研制出来的一百微米和五十微米的晶体管就可以看出来了,晶体管还能够继续缩小。
加上集成电路的出现,可谓是对电子管形成了降维打击。
电子管元器件体积大,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限定死了。
加上众所周知的事儿,锗是一种稀有的金属,生产成本高昂。
相反,硅的生产成本较低,适用范围也更广泛。
还有便是硅的晶体质量比较高,具有稳定性好、加工性能优越等优点。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来说,硅基半导体才是真正的主流。
“所以陈主任您也认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硅基材料吗?”
林兰英心潮澎湃,却是面露好奇地问道。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