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人才难寻(求订阅) (10/12)
,一个都不能缺.”
陈国华严肃不已地说道。
事实上,晶圆制造决定着后期的芯片生产。
尽管从技术层面来说,制造晶圆会相对简单很多,而光刻芯片等系列技术的话,则是非常困难。
因为即便是第二代投影式光刻机,其技术也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内地这片光学、光源等技术都极为匮乏的大陆上,想要突破技术就更困难了。
也因此,叮嘱完薛晋权他们之后,陈国华就直接让他们先去十三、十四号仓库了。
留下来的部分大学生,大家都抬头看着陈国华,眼里带着好奇和惊讶。
章济川、陆子敬、赵菊生、万福森、石志庆他们五位超学神,直接被陈国华分配到了新成立的光学材料研究车间里。
什么?
光学材料研究车间?
听到陈国华的话,章济川他们惊愕不已,赵菊生当即忍不住开口问道:
“陈主任,您是想让我们造照相机吗?”
“没错,就是要让你们搞照相机,不过你们不会以为照相机很容易吧?”
陈国华呵呵笑着说道,不等他们回应,马上继续道:
“或许你们不是很清楚,但你们应该听说过西北光学仪器厂吧?”
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信息差就这么出来了,特别是那些摇头的同学,他们实在无法理解,章济川他们这些超学神,是怎么知道的呢?
北大是一所全国综合性大学,里面其实有很多信息获取来源,只不过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
在普通的学神学霸们看来,只需要把学习成绩搞好了,那么就一切皆万事大吉。
殊不知,在同等分数等情况下,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老师第一个想起的学生,绝对是跟他关系亲近的学生。
为什么?
并不是说这个学生经常给老师送礼,很会来事儿等等。
而是这名学生时常在老师面前出没,帮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或者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学习勤快、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突出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自然是很喜欢这样的学生。
如果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那么这个机会就给了学生。
假设一个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这位学生提前准备,而其他同学却是晚好几天,甚至半个学期才知道,那么谁更有可能胜出?
不言而喻嘛!
再比如,有些学生是从小就知道要考公考编,对自己人生规划十分明确,并且执行力很强。
在大四这样的阶段,大家都等着国家分配工作,而人家却已经凭借各类优秀的论文、学校的表现等,直接进了部委这样的机关单位。
差距就会更加明显,特别是时间放大到四五十年,人家已经是部委高层或者说封疆大吏,但以前的同学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