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 会试 (2/3)
r /> “在下姓章、名文瀚、字伯渊,出自福州连江,不知两位仁兄如何称呼?家乡是何处?”
三人交换了自己的名字、籍贯还有自己年纪,发现年纪也都差不多的,于是便交流得更加愉快了。
章文瀚好奇道:“听说此次有三千孝廉应考,也不知最后能录几人?”
乡试他们那一千才取五十位举子,也不知会试能不能取到两百人左右?
“乾元二十四年,三千举子最后取了三百五十人。”宁源却是丝毫不慌:“会试要比乡试好过得多。”
李瑜点了点头,乡试确实是科举中最难的一关。
章文瀚表示过不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给自己考个八九品的小官儿当着呗。
卯时一刻,紧闭了三年的贡院大门在三年后的今天准时开启,三千名考生排着长队鱼贯而入。
从脱衣检查到领取考位牌,再到坐回那个熟悉的号房。
李瑜:“……”
不管这京城是多么的豪华,可是这考棚却永远都是这么逼仄、这么磨人,就不能改善改善环境吗?
他最喜欢会试的一点就是不考诗词,经义判语这些也难不倒他,今年的时政题却满满当当安排了五道。
第一道还是国家要打仗,国家无法平衡民生与战事的问题。
第二道是:
论商贾物价不平,何以整肃?使百姓得益?其法何如?
第三道:
论朝廷广开言路之利弊,如何辨别真伪,确保朝政清明、万无一失?
第四道:
论学子文风昌盛是空谈,试论如何倡导实学,让士子成为真正的栋梁。
第五道:
论官场腐败之风渐盛,何以整肃吏治?其法何如?
李瑜伸了个大大懒腰,心中暗道这会试到底是会试,就是和以前的考的试都不一样。
这五道策论聚集了兵部、户部、都察院、礼部、吏部如今的问题,简直就是在给各部挑选人才。
怪不得古代那些名臣就是块砖,六部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前面的考试李瑜有啥说啥,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次自然也是要直陈其害的。
更何况第四道策论不是也说了,朝廷希望能够倡导实学,说明朝廷现在要的是实干型人才。
最后三日李瑜笔下如飞,将自己见解想到的办法都写了上去,并且在会试中练就了九日没大号的大功。
当然,这也不是很难,天天就给三个干馒头饱腹而已,肚子都给他饿扁了,还不如留在里面让身体二次吸收,
毕竟也不是经常如此,偶尔一次问题也不大。
会试过后李瑜把自己关在屋里,痛痛快快地睡了三天三夜,吴景诚和宁源也差不多。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