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瓷都初识 (2/3)
气势恢宏,但瓶身有多处明显的修复痕迹,应该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残件经过精心拼接补配而成。陈墨白隔着展柜玻璃仔细看去,龙纹绘制遒劲有力,青花发色沉稳,苏麻离青料特有的铁锈斑深入胎骨,一切特征都指向元末明初那段辉煌的烧造史。
然而,当他下意识地将手指轻轻贴在冰凉的玻璃上,试图更专注地感受其气息时,一股极其微弱、但绝不应存在的“异样感”刺了一下他的感知核心。
不是器物本身的古老气息,也不是修复材料带来的现代感,而是一种……冰冷的、带着一丝刻意遮掩的“标记”感。这种感觉,与他当初在司徒先生那只玉壶春瓶上感知到的、后来在秦远山相关物品上也曾隐约捕捉到的气息,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更加微弱,几乎要被岁月和修复痕迹彻底掩盖。
陈墨白心中剧震,脸上却不动声色。他装作认真欣赏的样子,围着展柜慢慢踱步,暗中将感知力提升到极限,仔细甄别。没错,那丝气息主要残留在大罐腹部一处不太起眼的修复接缝附近,仿佛是在修复过程中,被人用特殊手法悄然植入的“印记”。
谁会在一件即将公开展示的学术标本上做这种手脚?目的是什么?标记给谁看?
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抬起头,恰好对上不远处一位老者的目光。那位老者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正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看似在欣赏一幅陶瓷考古地图,但陈墨白敏锐地感觉到,对方刚才一直在观察自己触摸玻璃展柜的细微动作。
见陈墨白望来,老者并没有回避,反而微微颔首,露出一个极淡的、含义不明的笑容,随即转身融入了人群。陈墨白记住了那张清癯而布满皱纹的脸,以及那双异常清澈、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
“发现什么了?”林清瑶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低声问。
陈墨白深吸一口气,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一件修复器,上面有‘那种’标记,非常隐蔽。”
林清瑶眼神一凝,立刻明白了“那种”指的是什么。“确定?”
“九成把握。”陈墨白点头,“而且,刚才有位老先生,好像注意到了我的异常。”
林清瑶顺着陈墨白暗示的方向看去,只看到攒动的人影:“什么样的老先生?”
“说不清,感觉……不一般。”陈墨白皱眉,“这潭水,果然不浅。”
下午是专题报告环节。林清瑶的论文《基于科技检测的元代青花瓷胎釉工艺演变新证》被安排在一个重要时段。她从容登台,用清晰的逻辑、翔实的数据和精美的幻灯,展示了结合现代X荧光、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大量标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新颖结论,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有力挑战。
报告结束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和国外专家,纷纷提问交流,气氛活跃。陈墨白在台下看着自信闪耀的林清瑶,心中与有荣焉。
然而,他也注意到,前排那几位本地的、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虽然也礼貌性地鼓掌,但表情相对平淡,几乎没有人主动提问。尤其是在林清瑶报告中偶然提到明代早期一些民窑(包括历史上与“承安会”可能有关的“范记窑”)对官窑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时,那几位老先生的眉头似乎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茶歇再次来临,这次围拢过来与林清瑶交流的人更多了。一位来自欧洲的学者对林清瑶提到的“承安会”这个词产生了浓厚兴趣,追问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证据。
林清瑶谨慎地回答道:“‘承安会’是明末清初一个活跃在景德镇的民间行会组织,史料记载不多,但其对当时民窑生产和技术传播可能产生过影响,我们的研究还在初步阶段……”
这时,一位本地的老专家恰好经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