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言语机锋 (2/3)
,很容易在这里露出马脚。
陈墨白心跳微微加速,但语气依旧沉稳,甚至带上了一点回忆和不确定:“这个……我倒是听老人家模糊提起过一嘴,说是祖上大概在民国初年,从津门码头一带的某个当铺里流出来的。当时好像是当做‘生坑’器收的,但因为造型古怪,又有那标记,一直没敢轻易示人,就这么压了箱底。具体是哪家当铺,年代久远,实在记不清了。”
这个说辞是他们精心设计的。民国初年,津门码头,当铺,生坑器……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既模糊又合理,符合那个年代文物流动的常见渠道,而且时间久远,死无对证。“记不清”则再次完美规避了细节漏洞。
“民国初年……码头当铺……”李经理在电话那头低声重复了一遍,似乎在咀嚼这几个词的分量。陈墨白几乎能感觉到对方大脑在飞速运转,核对信息。
“好,多谢白先生坦诚相告。”李经理的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丝丝,几乎难以察觉,“最后一个小问题。不知物主对此物的心理价位是多少?我们公司如果考虑征集,也需要做个初步评估。”
进入价格试探阶段了!这也是心理战的关键一环。要价太高,显得急于出手或不真实;要价太低,又可能让人怀疑东西有问题。
陈墨白故作沉吟片刻,才谨慎地回答:“老人家对行情不太了解,只说不指望天价,但也不能亏待了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他听说近几年类似的高古青铜器拍卖行情不错,希望……能在这个数左右。”
他报出了一个略高于市场同类普品、但又远低于精品重器的价格区间。这个价格很微妙,既显示了物主“懂行但不贪心”,又给双方留下了讨价还价的空间,符合正常交易逻辑。
“这个价位……倒也算合理。”李经理没有立刻反驳,也没有表现出惊喜,只是平淡地应承下来,“这样吧,白先生,您先把标记的高清照片发给我。我们内部需要先研究一下。如果确认标记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我们再约时间,当面详谈,甚至可以考虑邀请物主见面,您看如何?”
“当然可以!”陈墨白立刻答应,“我回去就整理照片发给您。期待您的回复。”
挂断电话,陈墨白才发现自己手心竟然微微出汗。刚才那短短几分钟的通话,其凶险程度不亚于一场激烈的鉴宝对决。每一句问答,每一个语气停顿,都可能影响对方的判断。
“怎么样?”林清瑶快步走过来,关切地问。
“高手过招,招招凶险。”陈墨白长出一口气,把通话内容复述了一遍,“他要标记的高清图,查物主底细,问来源,探价格……步步紧逼,但又滴水不漏。”
“我们的应对没问题吧?”林清瑶有些紧张。
“应该没问题。”陈墨白沉吟道,“我们的故事编得圆,细节也考虑了。他现在应该是将信将疑,既怕是真的漏网之鱼,又怕是别人做的局。所以他要高清照片,恐怕不只是看标记,还想通过拍摄风格、背景细节等,反向推断我们的来历。”
幸好,高清照片也是提前准备好的,由林清瑶利用学院的专业设备拍摄,背景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可供追踪的线索。
很快,陈墨白就将几张精心挑选的、不同角度和光线的标记微距照片发了过去。
接下来的半天,风平浪静。李经理没有再打电话来。
这种沉默,反而更让人心焦。仿佛能感觉到对方正在暗处,拿着放大镜,一丝不苟地审视着那些照片,调动所有资源和经验,分析、比对、推理。
直到傍晚时分,陈墨白的手机才再次响起。还是那个津门号码。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