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故纸堆中 (2/3)
金三钱帮忙介绍的、早已退休多年的老故宫人。这些老人大多住在京城的胡同深处,小院宁静,时光缓慢。他们对于这个突然来访、嘴甜又带着好奇心的年轻人颇有好感,絮絮叨叨地讲起当年宫里(他们至今仍习惯称故宫为“宫里”)的规矩、趣闻,那些早已作古的大师们的风采……
陈墨白耐心听着,偶尔在不经意间,将话题引向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库房管理上遇到的一些“怪事”或者“棘手的事”。
大多数老人只是摇头,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规矩严,人心正,没出过什么大纰漏。
直到他拜访第四位老人,一位曾在青铜器组工作多年、姓钟的老专家时,才有了转机。
钟老已经八十多岁,头发全白,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听到陈墨白委婉的询问,他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透过老花镜打量了陈墨白好一会儿。
“小伙子,打听这些陈年旧事做什么?”老人的声音缓慢而沙哑。
陈墨白早有准备,拿出那套“研究历史,总结经验”的说辞。
钟老沉默了片刻,缓缓放下茶杯,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空:“怪事……哪能没有呢?宫里这么大,东西这么多,历朝历代,泥沙俱下……有些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这话里有话!陈墨白心头一跳,连忙给钟老续上茶水,态度更加恭敬:“钟老,我们年轻人就是想多了解些过去,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有些教训,不能忘啊。”
钟老叹了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我记得……大概是六十年代初,具体年份记不清了。有一次,也是清理一批刚调拨来的青铜器,好像是从南方某个废品回收站抢救回来的……当时有个小年轻,眼尖,在一件铜尊的内膛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刻痕。”
陈墨白的呼吸屏住了。
“那刻痕很小,像个歪歪扭扭的鬼脸,藏在锈底下。”钟老缓缓道,“当时大家都没在意,只觉得是古代工匠的随手涂鸦,或者后来哪个收藏者乱刻的。那批东西清理完后,大部分都入了库。”
“后来呢?”陈墨白忍不住追问。
“后来?”钟老的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过了大概一两年吧,有一次重要的对外展览,需要调那件铜尊。拿出来一看……不对劲了。”
“怎么不对劲?”
“感觉……味道不对了。”钟老斟酌着用词,“那铜尊之前看着虽然残破,但那股子古拙苍劲的神韵是在的。可展览前再看,总觉得呆板了些,少了点灵性。但器型、纹饰、锈色,又挑不出硬伤。当时负责展览的老先生心里膈应,但时间紧任务重,最后还是展出了。”
“再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钟老摇摇头,“展览结束后,那件铜尊就再也没被拿出来过。据说……是登记的时候,不小心‘碰伤’了,需要‘永久修复’,然后就一直封存在库房深处了。当时经手那批器物的几个人,后来也陆续调离了原岗位……唉,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可能就是我老头子记错了,人老了,就容易胡思乱想……”
老人说着,端起茶杯,不再言语,显然不愿再多谈。
但陈墨白已经得到了关键信息,鬼脸刻痕!感觉不对!封存!人员调离!
这几乎与他们现在的遭遇如出一辙!
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又陪着钟老聊了些别的,才恭敬地告辞离开。
一出门,他立刻拿出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