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阳谋之下 虎符催征 (3/5)
眼神深邃,依旧没有做出决断。他只是将目光投向焦急等待的王光道和钟光邦,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重量:
“政委,参谋长,这道命令……你们怎么看?我们都好好想一想,必须想得更周全一些。”
“师长,”王光道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急切,充满了对部队的呵护之情,“这道命令……这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啊!部队刚刚经历了富金山一场恶仗,弟兄们还没缓过气来,伤员需要安置,新兵大战后的情绪需要抚平,缴获的装备需要时间熟悉。现在让我们拉出山去,到平原上和鬼子的主力师团硬碰硬?这……这简直是让我们去送死!这是最愚蠢的打法,正中鬼子下怀!”
他越说越激动,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地图上那片平原:“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休养生息,是继续发挥我们的长处!就像之前在江北一样,像黄木生他们做的那样,化整为精干的小部队,像牛虻一样,死死叮咬鬼子的后勤线!打他的运输队,炸他的桥梁,破他的铁路!这样同样能迟滞日军,效果未必比正面硬顶差,但我们的代价会小得多!单独的大兵团正面作战,现在绝对不适合我们139师的状态!”
王林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政委这充满保护欲和现实考量的发言。王光道的话,代表了部队里绝大多数指战员最本能、最真实的想法——珍惜力量,避免无谓牺牲。
待王光道说完,王林的目光重新投向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发出了新的指令:
「系统,记录政委提议。推演方案B:暂不进行大规模兵力调动。师主力继续于大别山中休整补充。派出数个精锐侦察连、特战大队,辅以少量机炮分队,重点针对日军第10、第13师团的后勤补给线实施高强度、不间断的破袭作战。推演此方案对日军西进速度的迟滞效果,以及我师可能面临的风险。」
【系统接收指令,光流再次急速运转。片刻后,新的评估报告生成:】
战术目标达成概率(有效迟滞\/干扰日军):55%(效果取决于破袭强度和日军后勤防护强度)
预计我军伤亡:<5%(仅限于出击的小股部队)
战略收益:极大保全主力,继续巩固根据地,以极小代价维持对日军的压力。
核心风险:日军可能加强后勤护卫兵力,并派出精锐部队(如骑兵、快速大队)对我破袭小队进行反剿杀。若破袭力度不足,则迟滞效果有限。
两份推演报告——系统的“弹性响应”方案和政委的“专注破袭”方案——并排呈现在王林的意识里。一份是高风险中等回报,另一份是低风险但可能引发极高政治后果。
洞内再次陷入沉寂。钟光邦看着两位主官,等待着决定。
王林的目光在两份无形的方案之间游移。系统的方案A更圆滑,更能应对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但依然要付出不小的牺牲。政委的方案B更符合军队的利益和当前状态,却可能引发难以承受的政治海啸。
王林指节轻轻叩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哒哒声。他没有对系统方案表示认可,也没有对政委的提议表示赞同。
王林的目光死死锁在地图上那几条如同毒蛇般扑向武汉的蓝色箭头——第10师团、第16师团、第3师团……这些番号在他脑中反复盘旋、碰撞,试图从混乱中揪出一丝破局的曙光。直觉告诉他,要抓住什么,但那个关键的点究竟在哪儿?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越皱越紧。三个甲种师团的主力,配属大量炮兵、战车,其后勤压力、兵力密度、进攻轴线……每一个因素都在他脑中飞速计算、推演,却又总觉得隔了一层薄纱,差那临门一脚的灵感。
就在这时,他的视线不经意地扫过地图下方——合肥。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