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141章 阳谋之下 虎符催征 (1/5)

      武汉会战北线局势正处于僵持与转折的关键阶段。日军改变初期策略,集中第2军主力(第3、第10、第13、第16师团等)沿大别山北麓西进,企图突破固始-信阳方向,沿平汉铁路南下直取武汉;而中国军队虽在富金山-史河一线凭借71军血战和139师侧后奇袭重创日军第13师团,暂时阻滞了敌军攻势,但北岸整体防御仍显薄弱,兵力捉襟见肘,且日军生力军(第16师团等)持续西压,战局焦点正迅速转向信阳门户的争夺,武汉北大门面临空前压力。

    武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北线日军持续西压的警报一份份传来。蒋介石用红蓝铅笔重重敲击着地图上信阳的位置,沉声道:“信阳若失,武汉北门洞开。李德邻(李宗仁)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谁去迟滞这股日军?”

    军政部长何应钦面露难色:“委座,北岸我军各部皆已疲敝,且位置分散,短时间内难以抽调组成一道有力防线。目前……唯一一支成建制、且位于日军侧翼的生力军,就只有王林的139师了。他们在富金山之战后,正隐匿于大别山中休整。”

    一直沉默的陈诚接口道,他的分析更为尖锐和深刻:“委座,何部长所言极是。139师战力强悍,用之于此关键时节,军事上是最佳选择。但正因为其战力强悍,我们更需通盘考量。王林部前身在陕西时便是共军精锐,其组织、动员能力绝非一般共军可比,其在江北四县休整仅半年部队便至3万多人。他们此刻蛰伏于大别山,绝非仅仅是休整那么简单。据零星情报显示,其正在积极发动民众,建立组织,甚至招募新兵。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地势险要,历来是……(他略作停顿)容易滋生割据之地。若任其在此深耕,假以时日,恐其根基深种,尾大不掉。届时,即便驱走了日寇,此地怕也要再生波澜,后患无穷啊。”

    这番话点明了国民党高层最深层的忧虑。蒋介石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完全明白陈诚的弦外之音。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武汉天空,仿佛看到了战后可能出现的局面。

    片刻后,他转过身,做出了一个兼具军事与政治双重考量的决断,语气沉稳而冷酷:

    “敬之、辞修,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抗战自然是一切之首要,139师这支力量,必须用在刀刃上,去为国家争取时间。”

    他走回地图前,手指从大别山划出,点向淮河平原:“命令:即刻以军委会名义,电令第139师师长王林。日寇西进猖獗,信阳危殆,着该师接令后,立即全部开出大别山区,北渡史河,向固始、潢川方向之敌发起主动攻势,不惜一切代价,迟滞敌军西进步伐,坚守待援!”

    这道命令,在军事上合情合理,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紧接着,蒋介石的语气变得更加深邃,说出了此次调动的另一层关键目的:“大别山乃敌后游击区,非主力兵团久驻之地。一支精锐之师,正当用于正面战场,与日寇主力决战,方能彰显其价值,也便于战区统一指挥补给。让他们到平原上去打,去消耗日军,这才是他们作为国家正规部队的职责所在。至于山区剿匪与游击,自有其他部队和当地保安团负责。”

    这番话,巧妙地将“调虎离山”的政治意图包裹在“军事合理运用”的外衣之下。将139师调离其正在经营的山区根据地,推向一望无际的平原正面战场,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战斗力达到迟滞日军的军事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使其暴露于日军主力火力之下,承受消耗,同时切断其与地方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遏制其“乘机做大”的可能性。

    “是!委座深谋远虑,此举既可解北线燃眉之急,亦能…规范部队之用途,实为一举两得之策。”何应钦与陈诚齐声领命。他们都深刻理解了这道命令背后的全部含义。

    一道看似寻常的军事调令,实则承载着战局、党争与战后布局的复杂重量,飞速发往了大别山深处。

    岩洞内,油灯的光晕在粗糙的岩壁上跳跃,映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抗战:从淞沪开始打满全场 狐妖:一剑荡天下 边关战王,从搬尸体开始变强 变身流氓鹦鹉,让校花全网社死! 开局玉女宗,被仙子挑走当人丹 姐姐别乱动,弟弟已成年了! 带着桃源空间重生2003 哑巴小向导,被七个顶级哨兵缠上了 女帝!离婚!我分到一半修为,无敌了 读档重来,四岁奶团被全皇朝团宠了
相关推荐:
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你一小黄毛,咋就族谱单开了? 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顶替我高考状元?我扛匾跪军区 这个民国不好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