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三县无主 盱眙血未冷 (2/6)
众大会时、甚至走街串巷时——向百姓宣传日寇在南京、在盱眙的暴行!告诉乡亲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但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139师会和大家一起抵抗!同时,更要教会老百姓如何避祸!”王林特别强调,“当前首要任务不是鼓动他们拿起武器硬拼,那是送死!而是要教他们:鬼子来了怎么躲?粮食怎么藏?怎么往山里跑?怎么识别鬼子的动向?各支队下乡,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各村建立隐蔽的粮食物资储存点,选定安全的避难山洞或林地,规划撤退路线。要让老百姓觉得,我们来了,他们就有了主心骨,知道该怎么办,而不是盲目恐慌!”
“师长考虑得周到!”王光道深以为然,“我立刻组织政工干部和支队队员,编写简单的‘避战求生要诀’,口口相传,或者用最浅显的文字图画写下来,广泛传播。”
“四、应对日军!”王林的目光投向南方和盱眙“日军北犯是迟早的事,且部分敌军已占据邻近县区。我们不能被动挨打。各团、各支队,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必须立刻向外派出侦察哨,严密监控长江沿岸、东南(盱眙、天长方向)和南面(滁县方向)的敌军动向。发现日军先头部队,不准擅自接战,立刻回报!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尽快巩固内部,整顿队伍,囤积物资。告诉乡亲们,鬼子肯定会来,但只要我们准备充分,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最后。盱眙“
王林的目光死死钉在地图上盱眙县的位置,仿佛要将那块浸透鲜血的土地看穿。张红土带回的、结合了地下党同志冒死送出的情报,已然勾勒出一幅令人窒息的惨烈图景。
“一个中队鬼子,三百伪军……县长钟骏臣望风而逃……区队三十人,黄赤诚连长的一个连……商会王会长组织的千人民练……血战三日,官兵尽殁,民练伤亡惨重……屠城四日,烧房八千,杀人两千二百……”王光道政委声音低沉地复述着情报要点,每一个数字都像一把钝刀,割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炭窑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历史旁白:1938年1月2日,日军一个中队约200人及伪军300人从南京来到了盱眙。1月7日,日军主力发动进攻,占领县城。盱眙沦陷后,日军从1月9日至12日进行了长达数日的大屠杀,共杀害2200余名无辜平民,烧毁房屋8000余间,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盱眙惨案”。国民党守军一个连与当地民众组织的“民练”千余人进行了顽强抵抗,连长黄赤诚在战斗中牺牲}
钟光邦一拳砸在简陋的木桌上,牙关紧咬:“畜生!一群畜生!县长跑了,留下百姓和一支孤军!黄连长是好样的,王会长和民练都是好样的!可……可这代价太惨重了!”
王林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没有丝毫疲惫,只剩下冰冷的、近乎实质的杀意,仿佛祁连山巅万古不化的寒冰。“血债,必须血偿。”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让周围的温度似乎都下降了几分。
他目光转向一旁待命的黄木生。此时的黄木生,早已不是当年湘江边那个略显青涩的侦察兵,连年的战火将他锤炼成了一名沉稳干练、独当一面的指挥员,眉宇间带着历经生死后的坚毅。他的支队以原独立旅二团和部分侦察连骨干为基础,尤擅渗透、侦察和山地作战。
“木生。”王林的声音将黄木生从悲愤中唤醒。
“到!师长!”黄木生猛地挺直腰板。
“情况你都清楚了。盱眙,刚刚遭受了弥天大难,百姓惊魂未定,血仇未雪,鬼子和伪军却还在那里耀武扬威,继续作恶。你的支队,任务最重,也最急迫。”
“请师长下令!盱眙支队的弟兄们,就是拼光了,也绝不让一个祸害咱同胞的畜生活着离开盱眙!”黄木生双眼赤红,胸口剧烈起伏。
“我不要你拼光!”王林低喝道,手指重重地点在盱眙县城的位置,“我要你用最小的代价,把盘踞在县城和古桑的那股日伪军,连根拔起!一个不留!全部送去见阎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