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集 :月娘表哥现端倪 (4/7)
/> 看着马车渐渐远去,沈月娥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找到线索的激动,也有身处漩涡的不安。她知道,薛宝钗的话已经为她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该她主动出击了。
接下来的几日,沈月娥借着协助王熙凤整理内宅账目的名义,开始频繁出入账房。账房设在东跨院,是一间宽敞的正屋,里面摆着十几排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账册,从日常采买到田庄收成,再到与商户的往来,一应俱全。管账的周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为人谨慎,平日里除了王熙凤和负责采买的刘管事,很少让其他人随意翻阅账册。
沈月娥每次去,都会带上一碟周先生爱吃的花生糖,或是一壶刚温好的黄酒,陪他闲聊几句,一来二去,两人也就熟络起来。周先生知道她是王熙凤信任的人,又瞧她行事稳妥,便渐渐放下了戒心,允许她翻阅一些不涉及核心的旧账册。
这日午后,沈月娥又来到账房,周先生正在核对今年田庄的收成账,见她进来,笑着道:“沈姨娘今日又来查账?”
“是啊,周先生。”沈月娥递上一碟刚做好的芝麻酥,“前几日听奶奶说,府里近几年的采买账有些乱,让我过来整理整理,也好给明年的采买做个参考。”
周先生接过芝麻酥,打开盖子闻了闻:“沈姨娘真是有心了,这芝麻酥闻着就香。你要查采买账,就在西边那排书架上,从右往左数第三层,都是近几年的采买副册。”
沈月娥道谢后,走到书架前,取下那叠采买副册。这些账册都是用宣纸装订的,封面贴着红色的标签,上面写着年份和“采买副册”四个字。她从最底下的一叠开始翻——那是五年前的账册,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上面的字迹是前一任管账先生写的,工整清秀。
她一页一页地翻着,眼睛紧紧盯着上面的记录——大多是采买的粮食、布料、笔墨纸砚等日常用品,金额不大,记录也很清晰。翻到三月中旬的一页时,她的手指忽然顿住了——上面写着:“三月十五日,采买笔墨纸砚一批,计墨五十锭、纸两百刀、笔一百支,共银一百五十两,向隆盛号采买。”
一百五十两?沈月娥心中疑惑——林府虽然人多,但笔墨纸砚的用量也不至于这么大,而且五十锭墨、两百刀纸,足够府里用大半年了,怎么会在三月中旬就采买这么多?更奇怪的是,这笔银子比市价高出了近三成——她之前听沈青说过,当时市面上最好的徽墨,一锭也不过一两银子,五十锭就是五十两,两百刀纸最多三十两,一百支笔二十两,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两,可账册上却写着一百五十两,这多出的五十两,去哪里了?
她继续往下翻,发现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几乎每个月都有向“隆盛号”采买笔墨纸砚的记录,每次的金额都不小,而且价格都比市价高出两三成。更让她惊讶的是,这些记录的经手人,大多是“李姨娘”——也就是李瓶儿!
沈月娥的心跳开始加速,她连忙把这几本账册都抽出来,堆在桌上,一页一页地找“隆盛号”的记录。半个时辰后,她统计了一下——五年间,林府向“隆盛号”采买笔墨纸砚的次数多达三十余次,总金额超过三千两,而且每次的经手人都是李瓶儿!
三千两银子!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李瓶儿一个姨娘,怎么会有权限频繁采买这么多笔墨纸砚?而且价格还比市价高这么多?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她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把这些账册放回原处,又走到东边的书架前——那里放着府里与官府往来的节礼账。她记得王熙凤说过,林府每年都会给地方官员送节礼,说不定能从里面找到些线索。
她取下五年前的节礼账,翻开一看,里面记录着每年给各级官员送节礼的时间、物品和金额。翻到上元县令吴家的记录时,她的眼睛猛地亮了——上面写着:“腊月二十日,送上元县令吴大人节礼一批,计绸缎两匹、人参两盒、白银五十两,内宅由李姨娘经办,外院由刘管事经办。”
李瓶儿!又是李瓶儿!沈月娥握着账册的手开始发抖——原来李瓶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