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初到陇西,贾诩来投。 (1/2)
在迁徙途中,广袤的荒野暗藏危机。各方山贼草寇听闻有大队人马携家带口转移,蠢蠢欲动,妄图趁机大捞一笔。
但民兴军早有防备,前锋部队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可疑迹象,便迅速出击。某次,一伙山贼隐匿于山林,企图突袭迁徙队伍。侦查连率先察觉,迅速通报作战连。作战连即刻响应,如猛虎下山般直扑山贼。士兵们身手矫健、配合默契,刀光剑影闪烁间,山贼们毫无还手之力。
民兴军对山贼毫不留情,以铁血手段将其击溃,部分负隅顽抗者被当场斩杀。如此雷霆之势,让周边心怀不轨之人胆寒,再无人敢贸然偷袭,迁徙队伍得以安稳前行。
历经一个半月的长途跋涉,这支庞大的迁移队伍,在民兴军的悉心护卫下,终于抵达临洮县。一路上,风餐露宿,众人皆疲惫不堪,但当看到临洮县的城墙时,眼中还是燃起了希望。
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城门叽叽喳喳,大人们则长舒一口气,心中悬着的石头落地。民兴军士兵虽满脸倦容,却依旧身姿挺拔,他们深知责任未减,还需安顿好这些百姓。整个队伍有序地进入县城,开启在临洮县的全新生活。
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丝绸之路通常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至敦煌,然后分南、中、北三条路线向西域进发。其中,无论走哪条路线,要前往河西走廊都可能经过陇西郡所在的区域。陇西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之一。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流的地方,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所以,陇西郡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洮县位于今甘肃省岷县,是当时陇西郡的重要县份之一。
临洮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冶铁业兴起,能制造铁制农具、兵器和生活用具,提高了农业生产,还可以销往西域。
董卓伏诛后,董氏一门尽数授首,曾经盘踞临洮的庞大家族势力瞬间灰飞烟灭,自此当地再无能够左右局势的豪门大族。彼时,汉室虽衰微,却仍为天下共主,民兴军承蒙朝廷敕令,名正言顺地奔赴临洮。凭借这一正统名分,民兴军一路畅行无阻,迅速完成权力交接,顺利接管临洮,开启了当地军政新局面。
这时候的临洮,董卓之乱刚平,民不聊生,百废待兴。陈睿,这位来自现代的穿越者,他深知,要想让临洮真正恢复生机,政治和土地改革迫在眉睫。
陈睿借鉴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首先着手政治改革。他在临洮设立了多个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设立了专门负责民生事务的“惠民司”,其职责是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成立了“吏治司”,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打击贪污腐败,确保官员廉洁奉公,公正执法。为了让决策更加民主、科学,陈睿还建立了议事制度,定期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和地方贤达,共同商讨临洮的发展大计。
土地改革是陈睿改革的重中之重。他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陈睿下令重新丈量土地,将那些被豪强霸占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人口和劳动力,公平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陈睿还颁布了严格的法令,严禁任何人私自买卖土地,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陈睿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他们暗中勾结,企图破坏改革。陈睿毫不退缩,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现代知识,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在陈睿的努力下,临洮的政治逐渐清明,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的改革举措,不仅改变了临洮的命运,也为整个东汉末年的乱世带来了一丝曙光。
陈睿推行的土地改革,精准地触碰到了百姓最为关切的核心利益。他将那些被世家大族、豪强长期霸占的土地,重新丈量、规划后,公平合理地分配给了无地少地的贫苦百姓。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陈睿还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地为百姓讲解改革政策,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登记土地、领取地契。
这场改革,让无数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豪强的盘剥,生活有了奔头。百姓们对陈睿感恩戴德,打心眼里认可他这位领导者。渐渐地,陈睿在临洮收获了极高的威望与信任,彻底站稳了脚跟,成为临洮这片土地上名副其实的掌舵人。
贾诩,这位在乱世中凭借智谋纵横捭阖、算无遗策的“毒士”,长久以来,在各方势力间周旋,虽屡献奇谋,却始终未能寻得真正的明主。
一日,贾诩听闻临洮的陈睿推行新政,其中的土地改革之举,将被世家豪强霸占的土地分给贫苦百姓,还兴办学校,让寒门子弟有了求学上进的机会。这些举措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对陈睿感恩戴德,称赞其为真正为寒门百姓着想的好官。
贾诩身为寒门出身,自幼便深知底层百姓的艰难与无奈,也尝尽了被世家大族轻视的滋味。听闻这些事迹,他心中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