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353章 京华报声动朝野 (1/2)

      自那日朝会,朱由校以雷霆手段罢黜衍圣公的圣旨颁下,朝堂之上竟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

    那些平日里动辄抱着圣贤书引经据典、慷慨陈词的官员们,不是被朱由校派到偏远之地“体验民生”,就是在孔家铁证如山的罪行面前噤若寒蝉,不敢贸然进谏。

    然而在这份寂静之下,涌动着难以言说的震惊与不安。这位年方十六的皇帝,行事之果决,手段之凌厉,让满朝文武都倍感压力。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皇帝似乎找到了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方式来影响和引导舆论,这让他们这些习惯了通过朝堂奏对和士林清议来影响朝政的传统官员,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与朝堂的谨慎与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日益高涨的议论声浪。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评价却与朝堂大相径庭,自陛下登基以来,虽然屡兴大案,牵连无数,但没有一次是针对普通百姓的。

    相反,许多人因为陛下兴办的工厂而获得了生计,米价平稳,治安改善,生活的变化实实在在。百姓朴实,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敬谁爱谁。

    茶馆酒肆间,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当今陛下颇有太祖爷当年的风范,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豪强士绅,总算是报应来了。”

    特别是在朱由校的全力推动下,隶属于官方的《大明帝国日报》发行网络已在短短的数月时间覆盖京城与北直隶、南直隶主要府县,并逐渐向全国蔓延。

    虽在一些偏远府县尚只能做到旬报甚至月报,但在作为天子脚下的京城,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报纸初创之时,掌管报纸创办的朱宣最为头疼的便是经费问题。按照旧例,这等官办报刊要么由国库拨银,要么由地方摊派,都是劳民伤财的苦差。

    虽然他是系统文管,但是面对这种从未出现的事物,他也一时之间也是一筹莫展,还是在朱由校的点拨下,命人在报纸上开辟“广告版面”,明码标价,面向所有商贾开放。

    起初,京城的商贾们对此都持观望态度。毕竟在读书人眼里,商贾本就是末流,如今还要在白纸黑字的报纸上公然叫卖,实在有失体统。更何况,谁也不知道这劳什子“广告”究竟有没有用处。

    但是世界上总是不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转机出现在京城最大的酒店“醉仙楼”,其东家李富贵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琢磨着既然这是皇上办的报纸,好歹要给几分面子。

    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一千两银子在报上登了一则店面推介。

    谁知第二天一早,醉仙楼还没开门,门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个报纸的读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识字百姓,见了这别致的广告,都想来尝个新鲜。结果三天下来,醉仙楼的进账竟比往常一个月还多。

    这一下可让京城的商贾们炸开了锅,布庄、银楼、茶行,个个争先恐后地抢购广告版面。价格从最初的一千两一路飙升到三千两,还一位难求。有些精明的商人甚至提前预付三个月的广告费,就为占住一个好位置。

    “光是京城一地,报纸的广告费一月就能收二十万两白银。”朱宣向朱由校禀报时,声音都在发颤,他看着陛下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这还只是开始,若是推广到全国,想想大明数百个府道、上千个县城……”

    朱由校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他比谁都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他所建立的报纸就是最好的传播媒介,而广告业务,不过是他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

    随着报纸的蔓延,他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好处:不少读书人能够直接接触到朝廷或者说他这位天子的态度,不再被地方的士绅舆论所左右;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七零年代疯批夫妇 我都能穿越了,祖国强亿点怎么了 我通关了现实日常游戏 斩仙台上何人?灵台方寸关门弟子 贫穷剑修:从废材苟到飞升 照顾寡嫂还守身?我重生改嫁首长 圣女殿下不会向恶魔屈服 恶女种田,我娇养了病弱相公 边军悍徒到大乾霸主,从领取小娇妻开始 家破人亡后我快死了,你后悔了?
相关推荐:
恶女种田,我娇养了病弱相公 边军悍徒到大乾霸主,从领取小娇妻开始 家破人亡后我快死了,你后悔了? 大唐:穿成八十老汉,你让我多子多福? 我就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