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349章 科举取吏 (1/3)

      二人稍顿,但还是表示了赞同:“陛下此策甚妙!既可让新官熟悉实务,又能统一政令思想,避免他们到任后被地方势力裹挟。”

    朱由校微微颔首,话锋一转,“吏政讲习所只是‘治标’,要想彻底解决吏制问题,还需‘治本,据朕所知,我大明的知县任职之后,大多依靠下面的佐贰官和小吏处理政务?”

    “是,确有此事!”

    “国朝历来重官而轻吏,官员由科举选出,流动性大;吏员则由地方招募,熟悉实务却无晋升通道。

    这些吏员辅佐官员处理政务,少则数年,多则十数年,对地方利弊了如指掌,却因‘不入流’,终生难有出头之日。

    久而久之,便有人心生怨怼,与士绅勾结,借职务之便谋私,甚至架空官员”

    他看向两位阁老,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朕想,能否改‘科举取官’为‘科举取吏’?秀才可入县衙为吏,负责文书、账册;举人可入州府为曹吏,分管钱粮、刑名、徭役;进士可入省道或中枢为司吏,从基层做起,熟悉实务后再逐步提拔。”

    “如此一来,官吏皆由朝廷选拔任命,俸禄由朝廷发放,既能杜绝吏员与地方士绅勾结,又能让人才循序渐进,避免‘眼高手低’之弊。”

    “陛下,万万不可!”这话刚出口,方从哲与李邦华便齐齐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惊惶。

    改革科举内容,增设策论与算学,尚在可议之列——盛唐时科举便有明法、明算等科,前人已有成例。

    但这“科举取吏”之议,简直是要动摇千百年来“官尊吏卑”的根本!

    此事若成,不仅朝堂之上要掀起轩然大波,天下读书人恐怕更要群情激愤——寒窗苦读挣得的功名,竟要与那些操持贱役的胥吏同列?

    方从哲膝行两步,急声道:“陛下!吏员之权,乃地方官员掌控政务的关键!我大明官员数量本就稀少,全国知县不过一千四百余人,县丞、主簿等佐贰官不足三千,而吏员却有十几万之众——县衙的粮吏、户吏、刑吏,州府的案牍吏、漕吏,皆负责具体实务。”

    他喘了口气,继续劝谏:“各地官府取吏,历来有‘役吏’与‘纳银吏’之分。这些小吏的任用之权,是知县能在一县立足的关键.

    若将此权收归中央,官员到任后,对吏员缺乏反制手段,轻则政务难行,重则被吏员架空,成为‘傀儡知县’啊!”

    朱由校看着两位老臣急切的模样,眉头微微皱起。

    他低头沉思片刻,想起后世“国考”与“省考”的分级选拔,又想起方从哲所说的“官员数量少、依赖吏员”的现实,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了。

    明朝的地方治理体系,早已形成“官员主决策、吏员主执行”的平衡,骤然打破,恐生乱局。

    “李先生,你觉得呢?”

    李邦华也紧跟着奏道:“臣以为,科举取吏确不可行。我朝官员本就稀少,对地方的掌控力不足,若再失去吏员任命权,地方治理必将陷入混乱。

    况且,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若让他们从胥吏做起,恐怕会引起士林哗变啊!”

    见皇帝神色不豫,李邦华怕他一时气愤而独断专行,连忙补充:“科举取吏虽不可行,但陛下所言也不无道理。如今朝廷进士,确有些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之风。

    臣建议可从各地老吏中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无限谜城 放任 末日生存游戏?我靠捡垃圾当大佬 山野妙手村医 都快成仙了才拉我进穿越萌新群? 赵进李的心里 算命太准,外国客户都哭着喊大佬 今天也是当红颜祸水的一天! 我一末世女配,杀几个男主不奇怪吧? 什么!我们家居然是邪神后裔?
相关推荐:
放任 赵进李的心里 算命太准,外国客户都哭着喊大佬 今天也是当红颜祸水的一天! 我一末世女配,杀几个男主不奇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