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又写新诗燃北境(二) (1/4)
激战持续了整整一日,直到暮色降临,敌军才鸣金收兵。玉门关的城墙上,血迹斑斑,将士们疲惫地靠在城垛旁,却难掩眼中的坚毅。林夏望着敌军撤退的背影,又看了看身旁满身伤痕的将士们,心中百感交集,回到帐中,提笔写下《玉门血战》:“胡兵攻城急,将士勇争先。血染城垣赤,壮志贯云天。” 这首诗很快在营中传开,成为将士们心中新的战歌。
次日,林夏收到赵虎派人送来的信,信中说,营中将士们每日诵读《戍卒吟》,士气高涨,还自发组织了敢死队,随时准备驰援玉门关。林夏读罢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当即回信,让赵虎好生安抚将士们,等待时机。同时,他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其他未结盟的国家,希望他们能出兵相助,共同对抗匈奴与龟兹联军。
几日后,使者带回了好消息:于阗、莎车两国愿意出兵,他们已集结一万兵马,正从侧翼向西域联军进发,预计三日后便能抵达。林夏得知后,大喜过望,当即召集将领,制定了三面夹击的作战计划。当晚,他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心中充满了期待,提笔写下《盼援军》:“援军自西来,星月照征途。待到合围日,贼兵尽覆诛。”
三日后,于阗、莎车两国的援军如期抵达。林夏亲自前往迎接,与两国将领商议好作战细节后,便下令发起总攻。三路大军分别从玉门关、黑松林、侧翼向西域联军的营地进发,将士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耳欲聋。匈奴与龟兹联军首尾不能相顾,很快便溃不成军,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林夏率领骑兵乘胜追击,一直将敌军赶出西域边境,才下令收兵。
战后,玉门关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将士们举杯欢庆,营中歌声、笑声不断。林夏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拿起笔,在庆功宴的案上写下《破敌庆》:“胡兵溃败逃,将士尽欢谣。举杯庆胜利,国泰民安康。” 这首诗通俗易懂,很快便在营中传唱开来,成为北境军民庆祝胜利的赞歌。
几日后,朝廷的嘉奖令与援军一同抵达北境。嘉奖令中,先帝对林夏及北境将士们大加赞赏,还特意提到了林夏在战时写下的诗句,称其 “以诗励军,以笔卫国,实乃国之栋梁”。林夏捧着嘉奖令,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些诗句不仅是自己的心声,更是全体北境将士的精神寄托。
此后,林夏依旧驻守在北境,他时常带着纸笔,行走在边境的土地上,将北境的风光、将士的生活、家国的安宁一一写进诗里。他的诗越来越多,传遍了北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传到了长安,成为人们口中赞颂的 “北境史诗”。而林夏始终记得,自己写下的每一首诗,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对家国最坚定的守护。
庆功宴的欢腾尚未完全散去,北境的晨光已悄然漫过玉门关的城墙。林夏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城外被战火波及的荒原 —— 断折的箭杆插在焦土中,零星的帐篷残骸在风中摇曳,远处牧场里,牧民们正小心翼翼地收拢失散的牛羊。他指尖摩挲着腰间的佩剑,剑鞘上还沾着昨日的血迹,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破敌只是开始,重建这片土地的安宁,才是更长久的坚守。
回到营中,林夏即刻召集将领议事,将战后事宜一一部署:抽调兵力协助牧民修复牧场围栏,派遣军医为受伤的百姓诊治,组织士兵清理战场残骸、平整土地。待众将离去后,他铺开宣纸,望着窗外忙碌的身影,笔尖轻落,写下《战后兴》:“烽火渐平息,军民共复耕。荒原生新绿,不负此心诚。” 墨迹未干,赵虎便捧着一叠纸张匆匆走进来,脸上满是喜色:“侯爷,这是营中将士和周边百姓写的诗,大家说要跟您的诗凑成一册!”
林夏接过纸张,细细翻阅。有老牧民写下 “牧草青又青,牛羊归旧营。多谢侯爷护,安稳度余生”,字句质朴却满含感激;有年轻士兵写道 “昨日斩胡贼,今朝筑家园。北境风光好,守土志更坚”,透着少年人的热血与坚定。他看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诗句,眼中泛起暖意,当即决定将这些作品与自己的诗合编,取名《北境同心集》,还亲自为每首诗批注点评。
几日后,于阗、莎车两国的援军准备返程,林夏亲自率领将士送行。临别时,于阗将领捧着一卷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