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林夏奇谋败北狄(二) (3/4)
林参军,我军经过多日激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且粮草供应也较为紧张,若再长途奔袭,恐怕会得不偿失啊!”
林夏微微一笑:“大将军放心,我已有妙计。巴彦、兀术如今已投靠我大乾,他们在北狄各部族中仍有一定的威望。我们可让巴彦、兀术出面,劝说各部族援兵投降,若有不愿投降者,再出兵征讨。这样既能减少我军伤亡,又能快速平定北狄各部族。”
李擎觉得林夏的计策可行,便立刻命巴彦、兀术前往北狄各部族援兵的驻地,劝说他们投降。巴彦、兀术本就是北狄的知名将领,再加上巴图被俘、粮草断绝的消息早已传开,北狄各部族援兵深知继续抵抗已无意义,纷纷选择投降。
在巴彦、兀术的劝说下,北狄各部族援兵纷纷投降,前后不到十日,便有近三万北狄士兵归降大乾。林夏深知,若只是简单地收编这些士兵,恐会留下隐患,于是便向李擎提出了一系列安抚和整编的计策。
首先,林夏建议将归降的北狄士兵按照部族划分,分别驻守在边境的各个重镇,由大乾将领担任主将,北狄将领担任副将,相互监督,既防止北狄士兵哗变,又能利用他们熟悉边境地形的优势,抵御外敌入侵。
其次,林夏主张对北狄百姓采取安抚政策,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同时,在北狄地区设立学堂,传授大乾的文化知识,促进民族融合,让北狄百姓逐渐认同大靖的统治。
最后,林夏建议与北狄各部族签订盟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互通贸易,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此前被北狄侵占的大靖领土,要求北狄各部族归还,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李擎对林夏的这些计策深表赞同,当即下令按照林夏的建议执行。巴彦、兀术也积极配合,劝说本部族人遵守盟约,与大乾和平共处。
在林夏的精心谋划下,北狄地区逐渐稳定下来,归降的士兵们安心驻守边境,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就在大乾边境逐渐稳定之际,北狄西部的一个强大部族 —— 薛延陀部,却拒绝投降,其首领夷男率领两万铁骑,对大乾边境的敦煌镇发起了进攻。敦煌镇守将连忙向云州城求援,李擎和林夏得知消息后,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薛延陀部素来勇猛善战,夷男更是诡计多端,此次他们突然进攻敦煌镇,恐怕是想趁我军刚平定巴图之乱、元气未复之际,夺取边境重镇。” 李擎面色凝重地说道。
林夏沉思片刻,说道:“大将军,薛延陀部虽实力较强,但他们远离敦煌镇,粮草运输不便,且此次进攻仓促,必然缺乏后续支援。我们可采取‘围点打援’之计,派一支兵力坚守敦煌镇,消耗薛延陀部的兵力;另一支兵力则悄悄绕到薛延陀部的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运输线,然后再前后夹击,一举击溃薛延陀部。”
李擎点头道:“好!就按林参军之计行事。我率领一万兵力,前往敦煌镇支援,坚守城池;林参军则率领八千精锐,绕到薛延陀部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运输线。”
林夏领命后,立刻率领八千精锐,日夜兼程,向薛延陀部的后方进发。薛延陀部的粮草运输队果然防备松懈,林夏率领部队轻易便击溃了运输队,烧毁了所有粮草。随后,林夏又派人将消息传到敦煌镇,告知李擎粮草已断,可准备发起反击。
李擎得知消息后,立刻下令敦煌镇的守军发起反击。此时的薛延陀部因粮草断绝,士气低落,面对大靖军队的反击,根本无力抵抗。夷男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部狼狈逃窜。林夏早已在薛延陀部的撤退路线上设下埋伏,当夷男率领残部经过时,埋伏的士兵们立刻发起进攻,薛延陀部残兵死伤惨重,夷男也被生擒活捉。
平定薛延陀部后,大靖边境彻底稳定下来,北狄各部族再也无人敢轻易侵犯。林夏因功绩卓著,被萧月华封为 “镇北侯”,赐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