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渭水会姬昌,纵论天下势 (2/6)
’在商纣沉迷酒色,鹿台耗资巨万,百姓徭役繁重,东夷叛乱不止,朝歌兵力空虚却仍对诸侯苛责;‘盼’在诸侯皆盼明君,百姓皆盼太平,西岐因侯仁政,已成为天下民心所向之地。只是西岐若想抓住此机遇,还需解决三大难题。”
“哦?哪三大难题?还请先生明言。” 姬昌身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显然对姜子牙的分析极为重视。
姜子牙伸出三根手指,逐一说道:“第一,粮食储备不足。西岐虽土地肥沃,但农耕技术仍有欠缺,农具老旧、灌溉不便,若遇天灾或战事,恐难支撑长久。第二,兵力部署分散。西岐士兵多驻守边境,内部防御薄弱,且缺乏系统训练,若黑风寨山贼或其他势力突袭,难以快速应对。第三,情报闭塞。对朝歌的动向、诸侯的态度、东夷叛乱的进展,西岐都缺乏及时准确的情报,易陷入被动。”
这番话精准地戳中了西岐的要害,姬昌忍不住点头感叹:“先生所言,句句切中要害!这些问题,姬昌与百官也时常商议,却始终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先生既有此见地,想必已有应对之策?”
姜子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储物空间中取出两个布囊,放在青石板上。他打开第一个布囊,里面装着几样东西:一张改良农具图纸、一小袋渭水银鱼干、一小包粟米种子。“侯请看,这是在下为解决粮食问题准备的几样东西。”
他先拿起改良农具图纸,展开在青石板上,指着上面的图样解释:“这是改良后的锄头、播种器与灌溉工具 —— 锄头加宽刃口,深耕时可省力三成;播种器按行距设计,能保证种子均匀分布,提高发芽率;灌溉工具采用竹管连接,可将河水引入田间,减少人力消耗。若西岐能推广这些农具,再指导百姓选育良种(如这袋粟米种子,产量比普通种子高两成),同时兴修水渠,粮食产量定能在一年内提升三成以上。”
接着,他拿起装有银鱼干的布囊,递给姬昌:“这是渭水特产的银鱼干。每年初夏,渭水都会有鱼汛,银鱼产量极高。若组织百姓捕捞银鱼,用盐巴腌制晾晒后储存,既能作为百姓的储备粮食,又能作为西岐的特产,与周边诸侯交易,换取其他物资。”
姬昌拿起一块银鱼干,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淡淡的咸香扑鼻而来。他曾听闻渭水银鱼美味,却不知还能如此保存,心中顿时有了思路:“先生此计甚妙!西岐沿渭水区域广阔,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粮食储备问题定能大大缓解。只是兴修水渠、推广农具,需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西岐当前的财力恐难支撑。”
“这便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 兵力与财力的结合。” 姜子牙说道,“在下建议推行‘农兵合一’制度:平时百姓务农,农闲时集中训练,既不影响农耕,又能提升士兵战斗力;同时,让士兵参与水渠修建与农具制作,按劳分配粮食,既减少人力成本,又能增强士兵与百姓的联系。此外,可减少西岐王室不必要的开支,将资金多用于农耕与军事,侯以为如何?”
姬昌闻言,眼前一亮:“‘农兵合一’,既解决兵力训练问题,又节省开支,还能推动农耕,先生此计一箭三雕!只是情报闭塞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姜子牙打开第二个布囊,里面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写着 “情报网络构建方案”。他将小册子递给姬昌,说道:“这是在下草拟的情报网络方案。可从西岐士兵与村民中选拔忠诚可靠之人,训练成情报员,派往朝歌、崇国、芮国等关键地区 —— 朝歌情报员主要监视商纣与奸臣动向;崇国情报员收集崇侯虎的军备与外交情况;芮国等周边诸侯情报员了解其对西岐的态度;渭水沿岸情报员则监视黑风寨与其他山贼势力。情报员通过暗号传递信息,每月汇报一次,紧急情况可通过特殊信号快速传递。”
姬昌仔细翻阅小册子,里面详细记载了情报员的选拔标准、训练方法、暗号系统与汇报机制,甚至连情报员的伪装身份(如商人、农夫、工匠)都一一列明,考虑得极为周全。“先生考虑如此细致,姬昌佩服!只是情报员训练与情报网络构建,需专人负责,西岐目前暂无合适人选,不知先生可有推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