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寻材制直钩,初闻渭水事 (3/4)
;姜子牙将 “玉泉山”“云中子” 这两个名字牢记在心 —— 若是日后能得到云中子的指点,对他的修行和封神大业必然大有裨益。
就在这时,村里的孩童二柱跑了过来,手中拿着一条用草绳串着的小鱼,兴奋地说道:“姜先生,您看!我在渭水河里钓到的鱼!今天河里的鱼特别多,好多村民都在河边钓鱼呢!”
姜子牙顺着二柱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渭水河畔聚集了不少村民,有的坐在石板上钓鱼,有的站在浅水区撒网,岸边的竹篮里已经装满了鲜活的小鱼。“今日为何会有这么多鱼?” 姜子牙好奇地问道。
赵老汉笑着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每年初夏,渭水都会有一次鱼汛,大量的小鱼会从下游游到上游产卵,这时候钓鱼最容易上钩。不过今年的鱼汛似乎比往年早了些,而且鱼的数量也比往年多。”
姜子牙心中一动,决定去渭水河畔看看 —— 鱼汛的异常或许与天气有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他跟着二柱来到河畔,只见清澈的河水中,无数银色的小鱼正成群结队地向上游游动,水面上泛起密密麻麻的涟漪。村民们的鱼线刚放入水中,便有鱼上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姜先生,您也来钓鱼吗?我这有多余的鱼竿!” 一位村民热情地递过一根鱼竿。姜子牙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今日只是来看看。”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水中的鱼群 —— 这些鱼体型较小,约有手指长短,鳞片呈银白色,与寻常的鲫鱼、鲤鱼不同。
“系统,解析这些鱼的种类和生长环境。” 姜子牙在意识中说道。扫描线随即扫过水中的鱼群,弹出信息框:“目标:渭水银鱼,特殊习性:每年初夏洄游产卵,对水质和水温极为敏感,仅生存于无污染的淡水环境中。当前异常:洄游时间提前 15 天,数量增加 30%,推测原因:近期渭水上游降雨量增加,导致水温下降,水质改善,适宜银鱼生长。”
“原来如此。” 姜子牙心中释然 —— 鱼汛的异常并非坏事,反而说明渭水的生态环境良好。他站起身,看着村民们丰收的场景,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 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若是能将其捕捞后晒干保存,不仅能作为村民们的储备粮食,还能作为日后前往西岐的礼物,送给姬昌,既显诚意,又能体现磻溪村的特色。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赵老汉,赵老汉闻言大喜:“先生这个主意好!往年咱们捕捞的银鱼大多是现吃,吃不完的就浪费了。若是能晒干保存,冬天就能有更多的粮食,还能给西岐的西伯侯送些去,让他也尝尝咱们渭水的特产。”
当即,赵老汉便召集村民们,安排一部分人继续钓鱼,一部分人回家准备晾晒的席子和盐巴,一部分人则去山上砍伐木材,搭建晾晒架。姜子牙也加入其中,他教村民们如何将银鱼清洗干净,去除内脏,用盐巴腌制后再晾晒 —— 盐巴不仅能增加风味,还能延长保存时间。同时,他还建议村民们将晾晒好的银鱼按照大小分类包装,便于储存和运输。
忙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夕阳已西斜。渭水河畔的晾晒架上,已经挂满了腌制好的银鱼,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诱人的金黄色。村民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李老三走到姜子牙身边,递过一条刚烤好的银鱼,说道:“先生,您尝尝!这银鱼烤着吃最香了!”
姜子牙接过银鱼,咬了一口 —— 肉质细嫩,带着淡淡的咸香,果然美味。他笑着说道:“味道确实好,若是能将其推广到西岐,想必会很受欢迎。”
当晚,王婆婆特意用晒干的银鱼做了一碗银鱼汤,还炒了一盘银鱼炒蛋。银白色的银鱼在汤中舒展,汤色清亮,香气扑鼻。姜子牙喝着鲜美的鱼汤,听着王婆婆讲述村里的往事 —— 王婆婆的丈夫早年在渭水捕鱼时不幸溺水身亡,儿子长大后去了西岐当兵,至今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